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8/17 10:53:40瀏覽1423|回應0|推薦4 | |
看《詩經》的-破音字【于(ㄒㄩ)-14頁】→(資料來自網路) ○騶虞 彼 茁 者 葭,壹 發 五 豝,于 嗟 乎 騶 虞! 彼 茁 者 蓬,壹 發 五 豵,于 嗟 乎 騶 虞! ▼ 以下網路資料: 《兔罝》,筆者認為是描述公侯田獵之事,然則《騶虞》,則是周王田獵之歌了。《周禮·大司樂》:“王大射則奏騶虞。” 整篇的風格類似《麟之趾》,篇幅短,句子跳躍性大,尤其是最後“于嗟×兮”,同為感歎。“彼茁者葭”,茁,草初生出地貌。葭:初生之蘆葦。從此描寫看來,描寫的是春獵。爾雅曰:“春獵為搜,夏曰苗,秋曰獮,冬曰狩。”那就描寫的是“搜”了。當是時也,萬物初生,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色。驅車而獵,自然也神采奕奕,“壹發五豝”。壹:發語詞。發:發矢。豝:母豬。當然是野豬了。否則周王田獵,拿一群老母豬來湊數,這個形象…… “于嗟乎騶虞”,騶虞之義,是理解本文的關鍵,一種認為是仁獸: 毛萇注雲:“騶虞,義獸也,白虎黑文,不食生物。有至信之德則應之。” 孔穎達疏:「騶虞,白虎黑文,尾長於軀,不食生物,不履生草。」
一種則認為是獸官名,即騶虞官,那種理解為近呢? 朱子語類:“騶虞之詩,蓋於田獵之際,見動植之蕃庶,因以贊詠文王平昔仁澤之所及,而非指田獵之事為仁也。禮曰:「無事而不田曰不敬。」故此詩「彼茁者葭」,仁也;「一發五豝」,義也。仁在一發之前。使庶類蕃殖者,仁也;「一發五豝」者,義也。「于嗟乎騶虞!」看來只可解做獸名。 以「於嗟麟兮」類之,可見。若解做騶虞官,終無甚意思。” 朱子“以「于嗟麟兮」類之”,深合我意,筆者贊成騶虞解為仁獸之名,蓋以仁獸之行讚美王者之行也。騶虞為“白虎黑文”,有獵食之力,而“不食生物,不履生草”則見其仁義。然則前文明明表示了“一發五豝/豵”,殺了母豬又殺小豬,如何迎合騶虞的不殺之德呢?前賢引入了生態平衡的觀點來解釋這個問題——彼茁者葭,體現了王者休養生息,所以植物豐茂,豝/豵皆為植食性動物,有了豐富的植物供給,才“庶類蕃殖”,這就體現了仁德。那騶虞也是老虎嘛,怎能不吃肉?不要持強淩虐弱者,取於所必取之時,就可以稱為仁獸了。《獅子王》中,辛巴首先被父親教育的就是“尊重食物”,尊重其他生物。這種觀點在千年以前就被吾人提出,確實令人佩服。毛序:“《騶虞》,《鵲巢》之應也。《鵲巢》之化行,人倫既正,朝廷既治,天下純被文王之化,則庶類繁殖,田以時,仁如騶虞,則王道成也。”其中“庶類繁殖,田以時”的思想也是這種觀點,朱熹應該是對此句的理解和發揮吧。 《騶虞》描寫的是田獵,但是較之於《兔罝》、《大叔于田》等篇章相比,詩中少了描寫捕獵火爆場面的激情,多了些從容莊重的王者之風,具有自己的藝術特色。 引用:http://www.gengdu.com/wenji/ww_wenjiread.asp?fileID=266 ……………………………………………………………………… ★于 部首 二 部首外筆畫 1 總筆畫 3 注音: ㄒㄩ 解釋: 表示感嘆的意思。通「吁」。詩經˙周南˙麟之趾:「于嗟麟兮。」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