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1/26 00:00:56瀏覽4050|回應37|推薦131 | |
鄉 愁 余光中 小時侯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我並非是成長於眷村的小孩,對於眷村的印象,也是始自於在新竹關東橋服預官排長義務役時附近五百公尺障礙場的眷村社區;當時只覺得是一般的人家,當向晚餘暉斜灑在街道上,小小的巷弄裡,傳來的是大人們的談話聲以及小孩子的歡鬧聲…
對我而言,「眷村」一直是個神祕的地方,隨著年歲的增長,想要揭開這神秘面紗的渴望,更是與日俱增。就在放年假的幾天前,我乘著溫和的天氣,踩著輕鬆的心情,愉快的揭開「臺北市第一個眷村-四四南村」這片神秘的薄紗。 【關於四四南村】 眷村通常是指台灣自1949年起至1960年代,中國大陸各省的中華民國國軍及其眷屬,因為國共內戰失利而隨中華民國政府遷徙至台灣後,政府機關為其興建或者配置的村落。不過,有部份人廣義認定眷村也包含榮民與眷屬自行興建的大範圍違建。 四四南村是臺北地區第一個眷村,為大陸青島遷臺之四十四兵工廠員工及眷屬所興建,初始兵工廠員工及眷屬懷抱著一年半載後回鄉的心,渡海來臺;而這一待,便是漫漫幾十個春夏秋冬… 民國37年11月底,國共內戰告急,大陸青島之聯勤四十四兵工廠的員工及眷戶們匆匆搭乘太康輪渡海到基隆上岸,繼而遷往臺北市日據時代為日軍陸軍庫房的聯勤第四十四兵工廠之地「暫住」。 初始兵工廠員工及眷屬以四十四兵工廠為家,懷抱著一年半載後回鄉的心,以布幔為隔間展開生活,並同時開始興建眷村,因地理位置之故,且村民皆為聯勤四十四丘工廠的同仁及眷屬,故名四四南村,而當地居民多以「南村」稱呼。後因人口增加,又陸續增建四四東村及四四西村,至民國40年三村俱已落成。而此地也成了這些兵工廠員工及眷屬待了50個春夏秋冬的故鄉。 隨著信義計畫區的土地開發及眷村的改建,四四南村住戶於民國88年全部遷出,留下的建物則面臨拆除的命運。為此,社區居民及文化界人士發起眷村文化保存運動,並成立四四南村文史工作室。後來經文化局古蹟審查委員會勘查,將四四南村正式列為「歷史建築物」,並指定其中對稱的4棟建築物予以保存並加以規劃。終於在92年10月25日以信義公民會館暨眷村文化公園新風貌展現,包含特展館、眷村展示館、展演館、社區館、中央廣場與眷村文化公園。與周邊101台北金融中心並存於充滿歷史與現代感的台北都會區,呈現多元的都市風貌。 (資料來源:臺北市信義區公所信義公民會館、維基百科) 台北市信義公民會館「四四南村」位於松勤街54號,交通非常的方便,我選擇搭乘22路公車,當公車轉進莊敬路之後,便在第一站「景新里」下車了。抬頭一看,正是名聞遐邇、高聳入雲的101大樓。 台北市信義公民會館「四四南村」現今已開闢為「眷村文化公園」,可惜的是遭人塗寫的路牌,至今尚未有相關單位修護。 右側便是「台北市信義公民會館」的入口,這些有著斜度並覆蓋著綠草的建築,是昔日的碉堡,如今逐漸變成小孩子遊戲躲迷藏的地方。 四四南村空間形式以魚骨狀相鄰,承襲了傳統眷村的規律與集體控制的模式,本來是以竹片以及石灰泥巴所建造,至後來才發展成為水泥、磚牆的結構建築。 第一眼所見到的便是屋舍矮小、牆壁斑駁的建築,簡陋的木門兩旁,綻放著的鮮紅小花,透露著今昔生命的交替現象。 B館是四四南眷村文物紀念中心,其中詳敘了公民會館成立沿革以及四四南眷村歷史,並且以文物展示、懷舊照片、紀錄片等方式重現眷村生活。 眷村的住屋格局,住宅內沒有浴室、廁所、廚房,洗澡得至公用水龍頭挑水,上廁所則到公廁,非常不便。這是簡單的臥室床舖。 透過加建方式加建的廚房,雖然增加了使用空間,但是仍然狹小,所使用的日常生活用品極為樸實、簡陋。 螢幕極小的大同黑白電視機。 國寶級的白色大同電鍋。 已經走入歷史的傳統熱水瓶,我小時候家裡也用過呢! 早期用來洗衣服的洗衣板以及大水盆。 生活水平提高之後,村民透過加建方式增加使用空間,如室內增加吊鋪,這個木梯便是通往上面吊鋪的工具。旁邊的小木櫃,是用來放置碗盤的櫥櫃。 童年時期,家中也常常看見盤底有著大大龍蝦圖案的餐盤,真是讓人懷念。 當年渡海來台時,便是用這些純「樟木箱」,裝妥簡單衣物隨船來台。這些純樟木箱是當時防蟲防蛀久藏衣物可移動取代皮箱的小傢俱。 古老的唱機以及算盤,最特別的是桌上的那盞「炮彈燈」,是當初南村居民,運用廢棄的炮彈所製成的。 頗有歷史年紀屬於阿公級的腳踏車。 眷村美食在窄巷裡飄香。 眷村媽媽不僅要張羅一家大小的食衣住行,錙銖必較的分配爸爸的糧餉,更要學學手工藝貼補家用,眷村媽媽手工藝,便是倚賴傳統腳踏的裁縫機創造出來的。 眷村裡的「窄巷」是最迷人的,這些小巷多半是正門接正門,巷子很窄,經常可以見到巷內住戶對門互相交談,特別是婦女常坐在家門口織衣、洗菜,小小的巷弄其實是女人重要的活動與社交空間。 鏽蝕的鐵窗,防得了小偷,卻關不住流逝的光陰。 攀著枯根斑駁的牆壁上,刻畫著歲月的痕跡。 從碉堡高處俯瞰眷村。 社區廣場。 從簡陋、斑駁的木窗看去,那曾經是一段閃亮的日子。 四四南村外觀保有眷村獨特的建築風貌,成了五0年代平民眷村文化的匯集地,低矮又別有舊時風味的建築體與周圍商業大廈林立的台北金融中心建築群,形成強烈的對比,與之並存的是展現信義區過去與現在的建築風格。 以前眷村的店是早上6點至8點來電,中午12點到1點,晚上6點到12點來電,晚上12點以後只有路燈會亮。 C館的部份目前由中子文化股份有限公司租借使用,店名定為「好,丘」,英文店名 good chos,正是取自 good choice 的諧音而來。餐飲以輕食為主,包括麵包、貝果、漢堡及咖啡飲料等,同時,融合眷村文化提供藝展活動,是一處休閒用餐的好去處。 過去的防空洞已成為一個又一個鋪著綠油油草地的小山丘。 走入信義公民會館「四四南村」,進入眷村展示館,猶如走入時光的流裡,回到歷史的南村。 南村居民當年隨著兵工廠遷移一再地搬遷,遠離家鄉,彷彿「無根的浮萍」般一再流浪,這不禁讓我想起一首歌的歌詞「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 」,我似乎也聞到了眷村人的鄉愁… 結束了這趟眷村文化之行,神秘的面紗不僅從我眼前揭開,心靈晦澀的那個角落也因此灑滿了陽光,和煦的溫度讓人的心情隨之清朗起來…
相關網站: . 音樂純為配合圖文欣賞,若有侵權,請即告知,隨即卸下 .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