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6/20 00:05:00瀏覽2759|回應6|推薦70 | |
時值孟夏,粽葉飄香,是端午節了!每到端午節,大家就會想到屈原以及粽子。 粽子的來源說法不一,江蘇等地認為和伍子胥信仰有關,當地記載:「鄉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但長久以來,大致認為是起源於紀念古代詩人屈原投江,人們為了讓屈原屍體不被魚類所食,因此特別製作粽子投江餵魚。 愛國詩人屈原因為在政治上不得志,多次被君王流放,最後卻投江以死明志,如此的情懷,千年以來人們一直是歌頌不已。時至今日,關於屈原「投江明志」選擇結束生命的行為,我深切以為值得大家的探討與深思;而當電視介紹屈原相關話題時,恐怕還得特別標註「珍惜生命 請撥1995」這幾個字。 當我在教授屈原與其作品〈漁父〉時,除了搭配作文寫作,也會融入「生命教育」議題的探討。 「作文寫作」-為屈原解惑 希望學生以一位心理諮商師的立場「為屈原解惑」,指引屈原該何去何從,同時提供了三個題目讓學生據以發揮,題目是: 一、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二、人生瀟灑走一回。 三、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是一種寧願保全節操而死,也不苟且求活的生命態度;也是一種為了堅持某種信念而不計犧牲、奮鬥到底的精神,只是這種以死對現實的控訴,似乎毫無作用,也毫無意義,留下的不過是歷史的悲劇罷了! 「人生瀟灑走一回」是一種拋下困境以追求生命自在的生命哲學,「及時行樂」是他們的生活態度。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則是屬於「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出處理念,因為「懂得放下」,才能讓自己解脫,「留得青山在」更是一種沉潛淡定、掌握時機、伺機而動,絕非茍且偷生! 早期的學生選擇第三個題目「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佔七成以上,如今,卻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學生選擇第二個題目「人生瀟灑走一回」;至於選擇第一個題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比例則相差不多。這是時空移易、社會變化的一種必然嗎? 這三個題目並沒有優劣之別,但我卻看出了一些端倪,面對新時代的學生,我深深覺得必須認真了解學生的思維,並給予適當的引導,這也是身為國文老師應盡的職責。 「生命教育」-為自己解惑 屈原的騷體,不僅影響了漢賦的發展,在文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尤其屈原一篇傳頌千年的〈漁父〉,更足以代表他當時的心境。 每次教授〈漁父〉一文時,我總是思索著〈漁父〉到底能給予學生什麼?如果不能探討更深入的主題,恐怕也只是淪為傳頌的文章罷了!因此我會特別將重心放在「投江明志」一事,選擇結束生命的意義究竟何在?一個人該如何來看待生命?這就是一種生命教育了! 很多學生對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不曾探索與體會,甚至學生會問:「活在世上到底有何意義?」其實老師可以透過「為自己解惑」的三個議題,引導學生並讓學生試著「和自己對話」: 一、我是誰? 二、我最大的特色是什麼? 三、我如何定位自己? 瞭解生命的方向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人生,慎重地選擇,然後要安於選擇,自能思索出生命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日常生活中,難免會被他人誤解、排擠,感覺是非不明、百口莫辯,有時甚至會遭遇挫折或逆境;因此,懂得如何跳脫,學習省視生命的意義,這是現代學生必須學習的功課。 年年都有端午節,對於學生而言,除了能品嚐到南北不同美味的粽子,更應用心審辨屈原「投江明志」的意義,並思索生命存在的價值。
音樂純為配合圖文欣賞,若有侵權,請即告知,隨即卸下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