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6/14 00:01:35瀏覽2709|回應8|推薦50 | |
科技日益進步,資訊的傳播極為迅速,每個人隨時都能輕易獲知發生在全世界的任何資訊;然而,由於媒體追求「第一手資料」或是搶「快報頭條」的心理作祟之下,有諸多的資訊並非全然可信,有時甚至是錯誤的訊息。身處在資訊龐雜且迅速傳遞的時代,想要進一步確認資訊的正確性或可靠性,便必須多方接觸不同的後續報導或深入追蹤,而最重要的是,在接收不同的資訊後,必須由自己理性的判斷,才能彙整出一套較為接近事實的資訊。 近日因為「劉小妹遭割喉案」引發的「反對廢除死刑」聲浪,以及「教育部課綱微調」引起的「反對黑箱作業」批評,不僅造成社會動盪不安,人心更是籠罩在惶惶不安的氛圍中,各電子及平面媒體、專家學者與名嘴們,無不沸沸揚揚地討論,可謂是百家爭鳴,不同的主張遍地開花,甚至爭辯的面紅耳赤,誰都不肯讓步服輸,人人自認為看法是客觀正確的。截然不同的意見,正考驗著大家的審辨能力。 這學期最後一篇週記,我發現有諸多學生也對「廢除死刑」以及「課綱微調」議題表達了高中生的看法。讓人感到欣慰的是,學生並非人云亦云、毫無主張,我看到的是學生理性客觀地論述。有幾位學生的看法,讓身為導師的我極為感佩。 關於「廢除死刑」 豈翔:死刑與否,攸關一個的人的生命,應該「理性」地討論 死刑存在與否,相信是屬於個體對社會制度價值觀上的問題。也就是說,在思想自由的台灣,無論何種聲音都不應該被非理性的攻擊。然而,只要如此的社會事件發生,憤怒也好,恐懼、盲從也罷,一連串的支持死刑的言論就會完全不留活路地封殺另一方。死刑與否,攸關一個的人的生命,應該「理性」地討論,而非順從社會情緒,壓制了我們所崇尚的自由。劉小妹的事件告訴了我們,台灣依舊是個為感性所左右的社會,要達成廢死所需的條件,可能還有待進一步討論的空間。 不過,廢死自有其道理所在,死刑亦是。廢除死刑,字面意義上就是讓死刑消失,用比例原則探討就是讓其變成「超過錯誤的錯誤」專屬的刑責。像是一條漸進線,平行於所有罪惡,永遠不可能達成,而現代社會則是讓死刑的條件不斷往上拉,因為「如果…就足以判死刑了,那麼…怎麼辦?」這類的問題是無法回答的,在生命自由權之上的只剩人格權,泯滅某人人格早就是過去式了,所以,死刑應成為一個文明國度的眾罰之最,或是乾脆讓他消失。 再者,廢死對現代社會的眾好處之一,在於可以讓一般人脫離純粹「為了守法而守法」的思考框架,只是也有其弊,就是社會秩序的穩定性令人堪憂。 對於廢死者來說,相信這是他們的共同理想,在利益上也非為害社會之物,理性上不應予以阻止。 智棋:不論死刑存在與否,都不可能完全阻止犯罪 廢除死刑的訴求,是要找到比死刑更有嚇阻犯罪效果的懲罰方式,像是無期徒刑且終身不得假釋。廢死聯盟主張犯罪者亦有人權,應透過教育改革改善其人格,而不是透過死刑來達到報復的效果。 在我看來,我們都需要更多的司法改革,對於死刑的判定也應該更加謹慎,不論死刑存在與否,都不可能完全阻止犯罪,因此在討論是否廢死之前,應當先重視從小的品德教育,廢死在現階段的社會體制下仍只是一種理想罷了,想要達成需要更完善的司法制度。 峻博:藉由更正確、有效率的預防措施,以免悲劇接連發生 當事件發生後,廢死聯盟的態度再度引起社會的討論,甚至又再度造成贊成死刑與廢死的對立與網路論戰;對於一位每天都接觸電視新聞報紙的閱聽人而言,我並未看過有關廢死的新聞,如果只是在一次次重大社會案件出現並老話重談,最終引起爭端,模糊原先案件的焦點,這應該也不是大家所想要的。 回到這件事的本質,沒人能預測社會中哪些喪心病狂、具有反社會人格的人會在哪個地點、哪個時間再度犯下類似的罪行,我們並不能阻止那些人的思想,只能藉由更正確、有效率的預防措施,包含效能更高的警民連線,以免悲劇接連發生。 關於「課綱微調」 峻博:要先理解整件事情的過程,也要有出於自己內心認為正確的動機 課綱對於學生的學習造成不少影響,而公民與歷史影響較甚。在此課綱中的歷史編輯委員,多半為政治學者,當中缺乏的是臺灣史學者,也因此在臺灣史的部分因為政治力的介入,使臺灣的民族性淡化,取消白色恐怖、二二八事件等;此外,舉辦公聽會的時間點正值期末考,造成老師不克出席,這樣佈公的流程,也是當初之所以會讓學生決定開始抗爭的原因之一。 我認為,如果真的要投入這場運動,不僅要先理解整件事情的過程,也要有出於自己內心認為正確的動機,否則就只是人云亦云,成了社會的那道「盲流」。 彥廷:為反抗而反抗,這似乎已經成了社會的弊病之一「盲從」 就我所知,太過頻繁的調整課綱,造成「政治官威凌駕於專業教育之上」的感覺,這應該才是抗議的初衷。高中生們對於自己認為不合理的事情進行抗議,我並不反對;只不過我不禁要懷疑,一個擁有一千讚的粉絲專業,究竟有多少按讚的人真正了解他們抗議的訴求是什麼?真正懂的,又有幾個人? 在我看來,當中絕大部分的人不過是「為反抗而反抗」,這似乎已經成了社會的弊病之一「盲從」。人是理性的動物,有著自主思考的能力,但是現在的年輕人,失去了思考判斷的能力,只會接收別人給的資訊而且支持到底。我只能說,這一連串的事件很可笑。 我不禁要為這幾位表達自己想法的學生大聲說「很讚」!特別是能理性客觀而不流於盲從或批判的論述,讓人備感欣慰!在學生的週記上我也寫下了身為導師的看法: 關於「廢死問題」 「廢死」與否似乎永遠不會有共識,尤其是廢死聯盟與受害者家屬沒有任何交集,再加上生死問題事關人命,茲事體大,因此很多人不願表示立場。我認為,國人不能以絕對的理性或純感性的方式討論,因為任何事情沒有絕對的是與非,端看從哪個角度論述,倘若平日大家對此議題能多加接觸,便不會流於「偏見」。「廢死」與否,能否理性討論,恐怕是必須先面對的問題。 關於「課綱微調」 究竟自己是否「盲從」於「課綱微調」的「黑箱作業」,只有自己最清楚。身為老師都不敢誇言認識深入,因此,我會大量吸收資訊,多接觸各政論節目、平面媒體以及相關資料,我認為唯有多聽、多看、多瞭解,才能整理出自己的思維,現今的高中生,最需要的便是這番功夫。藉由此次事件,正可以訓練自己判斷與審辨的能力。 身為老師,應該以「老師是教人判斷是非,不是灌輸是非」的教育態度培養學生「判斷」是非、分析對錯的能力,而非以「灌輸」的方法建立學生的是非觀念,如此學生才不會陷入被「灌輸」的泥淖,人云亦云,毫無主見。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