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4/07 23:13:19瀏覽2644|回應5|推薦17 | |
新加坡副總理對台灣人才流失的一番批評,引起許多人的關心。但教育部長、勞委會副主委、國科會主委一缸子人,都把「薪資過低」無法「留住人才」或無法挖角到「國際人才」,乃至於是對「外國人來台」工作不友善,當作論述的重點。 實際上台灣最缺的國際化人才,不是在民間企業,也不是在大學或科研機構,而是在「政府本身」。有哈佛法學博士學歷的總統就算是國際化人才嗎?有一堆擁有美國大學博士學位和國立大學教授資歷的內閣閣員就是國際化人才嗎?國際化人的是否只有內閣閣員或中央部會高層有需要? 若大家把時間往回拉個二十年。二十年前蕭萬長在那個位子上?二十年前和蕭萬長同一世代的官員中有多少人是有國際化經驗的?多如過江之鯽!除了經濟部本身的國貿局、工業局等相關單位,國營會和國營事業如台電、中油許許多多的人都有奉派到國外讀學位或受訓或進行幾個月的交流的經驗。(不是現在這種兩個星期的參訪、交流) 我們真正缺乏的是國際化或說有國際觀的行政人才,從基層到高層。人才培育是要錢的! 看看十年來中國崛起後,花了多少錢把中央和地方官員派到國外學習!整團整團的送出去!和國外的政府單位或學術機構建立合作訓練計畫,培養「國際化人才」!我們呢? 相對於二戰之後的四、五十年歲月,隔了二十年後,我們的閣員竟然都只把人才或國際化人才的問題簡化為「薪資報酬」問題;也難怪啦!這種能力的人,在二十年前,根本輪不到他們坐到這種位子! 人才不只是靠學校培養或從國外挖角,人才要「在職培養」、「持續茁壯」。過去國營事業如台電、中油,省府如住都處、公路局、鐵路局、臺水等單位,都會選派優秀「基層」公務人員至國外進修,不管是拿學位或短期訓練,學習和自己職務上專業的知識和技能,同時培養了國際觀。 但老早從蔣經國時代晚期開始,就一年不如一年,到了凍省時期,基本上完全停擺。而在台灣退出聯合國和台灣與各國斷交之後,和各國的經濟活動有巨大斷層,包括經貿也包括工程。過去榮工處、中華工程多少在海外工作,後來全撤光了。現在唯有在跨國企業工作的財經或科技業,才真的訓練了自己的國際化人才。這才是病根!什麼是國際化人才?我們缺乏的不是寫SCI論文讓大學拼排名的人才,更是要培養具有國際觀的行政人才。 至於更基本的教育問題,是更深遠的人才培養障礙。以前應付個聯考就算了,只要讀書讀好考試考好,至少人還可以保持正直和清醒。現在多元入學方案,這麼多年下來,只見高中大學申請入學時佐證資料一大堆!數學、英文各種測驗,一堆真假難辯的社團、幹部、志工、各種科展或才藝比賽證明或獎狀.....結果真正進了大學唸書,才發現那些紙張都是唬人的!程度差得不得了!在這種扭曲的制度底下,難怪只知道靠「挖角」才找得到「人才」。因為我們的體制根本培養不出任何「人」,更何況是「人才」! 總之,如果我們的總統和內閣閣員是現在這批人、這種層次的腦袋,我們五十年內都不會有人才,也不會有國際化人才。 ************** 嚴長壽:國際化人才匱乏的嚴重危機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