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虎媽 Amy Chua話題發酵,有幾位格友進一步提到大陸與台灣的父母,教養子女的態度大不同。若承認一邊一國,這議題就屬於國際觀察,太有學問了,不是小Amy我能力所及。在溫哥華放眼望去,雖然處處大陸人,但未有深談交心者,他們真正怎麼想,我不敢妄加斷語。
回想台灣50年代,本省人和外省人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態度是有差異,這可沒要挑起省籍情結,只是好玩的歷史回顧。說華裔父母都很重視孩子學校教育,在台灣倒退個40年就說不通,何來『傳統』。從沒家中長輩跟我訓誡『用功唸書』的重要性,我阿母唯一跟我耳提面命有關讀書的話是『你哪安捏,日時不讀冊,暗時才麥讀,電免錢喔!』。不知古時鑿壁取光的那位仁兄是否也挨類似的罵,貪玩捉螢火蟲的那位更是奸巧。反正我阿母只負責註冊時拿錢出來,其他一概不知,成績單蓋章,我們自己從抽屜拿『擦桃印仔』(有別於印鑑)自己蓋,所以阿母對我是讀幾年級,也不甚了了。
不是我家特殊,兒時玩伴個個如此。除非作業不寫、搗蛋頑劣,被老師在校痛鞭一頓,回家遮掩不住傷痕,家長再加一頓,順道罵聲『不讀書,去撿牛屎好啦』(讀JK蔡兄文才知在嘉義是撿豬屎,原來撿何屎是有地域性差別)。左鄰右舍,甚或一整條街,沒聽過誰家父母在意孩子在校成績,或有任何積極作為,一切順其自然,至於學才藝,更是聞所未聞。
當時一般本省家長是公教人員的很少,多屬農工商,這二者的最大差別是『子承父業』的難易。我猜當時本省子弟少學業成就壓力,一個主要原因是,再不濟,總有田可耕、有工廠可做,或一間店舖可營生。但外省公教家庭可不同,除少數達官貴人可運用關係安插,一般對孩子的未來發展是有危機感的。他們必須督促孩子取得高學歷,在台灣沒有祖業的狀況下,將來還能有不錯的生涯發展。
進入21世紀,本省外省的界線模糊了,但對孩子的教育態度,還是以『子承父業』的難易度影響最大。舉凡自己開公司、工廠、商店的,同儕聚會聊天,多談業務利潤,獲利豐者是英雄,少談孩子;公教人員按級敘薪,大家乖乖從 尾巴 委8按部就班爬晉級通天梯,沒人以薪水論英雄(若自己大躍進,還怕有權謀不可告人者,哪能談),辦公室裡婆婆媽媽,大家對各家孩子的學業、事業最有興趣,自己縱不想較勁,也難逃比較閒語。可想而知,公教人員孩子的學習壓力因此加大很多,因為事關父母顏面和人生成就。
從這些方向來思考海外華人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態度,就知道各有不同,無法以『華裔』統而概之。移民父母(當初是留學生)若已是社會菁英份子者,通常能理性優渥提供孩子各種學習機會,下一代繼續保持高社經地位者多。剛出來的大陸移民,對未來較不確定,父母願意從事非專業的低薪工作(很多在國內是專業知識份子),全力培養下一代的競爭力,通常很拼很嚴,我相信他們很快就能建立一片美好新天地。目前加拿大移民人數最多的是大陸,偶而看到報導特別傑出學生,也是大陸孩子多。至於父太空飛人、母地陪者(台灣人在溫哥華的普遍現象),孩子通常求學告一段落後就侯鳥回歸,因為老爸的事業人脈全在台灣,回去發展容易得多,所以學業要求不高。最糟糕的是父母都不在身邊的小留學生,窮得只剩下錢,舉目無親,很容易被引誘學壞,根本談不上學習。
父母教養孩子的態度,變因無數,可能得專書才能詳論之。小Amy的小文只供格友茶餘飯後閒磕牙,大家貢獻一點意見以補不足吧!
A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