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2/20 02:59:13瀏覽3592|回應2|推薦57 | |
在誠品買了這本書之後,我在東京看完了它。 當初吸引我的正是「巴別塔」三個字。這是繼電影「火線交錯」之後,我再次看到引用聖經「巴別塔」(Babel)寓意的藝文作品,並且同樣深有所感。 首先,乍見書名,肯定要追究「巴別塔」是啥? 根據聖經創世紀第11章1-9節的記載,人類當時擁有共同語言,並且一起居住在與幼發拉底河相距不遠的示拿之地。人們利用河谷的資源,在那裡建築城和塔,以聚集全體人類及展示力量。上帝降臨視察,認為人類過於自信和團結,一旦完成計劃將能為所欲為,便決定變亂人們的口音和語言,並使他們分散各地。高塔於是停工,而該塔則被稱為巴別,在希伯來語中有「變亂」之意,也譯作巴貝爾塔、巴比倫塔。(引用自維基百科) 一般的解讀是,人類狂妄自大的奢想取代上帝,終被懲罰分散各地且說著不同的語言導致難以溝通。 答案揭曉,「巴別塔」裡有關「溝通」的寓意讓看似毫不相關的書名和內容做了聯結。(不過,別以為這就理所當然的改叫「溝通之犬」,差很遠......) 這本書的劇情很簡單,描述語言學家保羅的太太蕾西有一天突然從後院高大的蘋果樹上墜落而亡,唯一的目擊者是他們的愛犬蘿麗。深愛妻子又無法接受死因不明的保羅,決定力排眾議的進行教狗說話的研究。 而想知道狗究竟會不會說話的,不只保羅。書中還穿插了一段號稱是犬科語言研究所的「西伯勒斯協會」, 裡面自詡為「科學人」的喪心病狂者,認為狗之所以不能說話,完全是因為構造出了問題,因此用殘忍的手術將狗的五官切下重組以及割開喉嚨,只為讓牠們發出和人類相同的聲音。 讓我們瞧瞧: 古時的人類為直達天聽,強行自築巴別塔; 西伯勒斯協會成員為使狗「說話」,為狗動了殘忍的手術; 保羅為查妻子死因,亦著手研究犬語。 以上三者為了想要達到「溝通」的目的,都使用了過當的方法,都是「強求」!而強求當然並沒有達成目的,反而適得其反。 事實上,虔誠的教徒和神溝通,不需要通天巨塔;愛狗人士從來不需要狗說人話,便能與愛犬心靈相通;懷著喪妻之痛的保羅最後也不是從狗兒蘿莉的口中得到愛妻死因的答案。 語言,是溝通的工具,但不是唯一,也不是最有效。 當蕾西健在,夫妻倆可以面對面說話時,兩人會吵架,或有口難言,說不出自己的心事,直到蕾西死去了,不再說話了,保羅才在無言中反複思索妻子過往的言行與檢視留下的蛛絲馬跡,進而探索到蕾西的內心深處。 我們真的可以透過語言來瞭解彼此嗎?我們是否高估了語言的功用?會不會都侷限在語言建構的框框理,侷限於字面上的意思,因而忽略了語言到不了的地方? 這本書的男主角原想藉由使愛犬說話來瞭解妻子的死因,差點也興建了自己的巴別塔,然而最終讓他瞭解妻子的卻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方法,而是靜下心來觀察與回想,從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找到了答案。 這告訴我們什麼,溝通不假外求,其實存乎一心。當處處留心、時時用心時,我們最終將發覺,語言固然是溝通的最直接方法,但在無法形諸言語,或言語有所隔閡的時候,必然還有些「什麼」可以取代語言。 至於,那些「什麼」會是什麼?有人說是愛、信任、關懷......您認為呢? 就在東京讀完這本書,心裡還偶而惦記著書中劇情的時候,旅程最後一天,我們一行四人拉著行李從清澄白河要到成田機場搭機回台灣。 由於需要轉車,妹妹為「確保」無誤,於是在電車上詢問了鄰座的旅客可在何處轉車。那位年輕人好心的從手機立即查到,我們可以在「八幡」下車轉搭另一班通往成田機場的電車。 沒想到,當電車在「八幡」停靠,我們渾然不覺,等好心年輕人提醒就是這站時,大夥兒匆忙起身拖著行李往外走,卻不想,只有本人身手矯健,跨大步便下了車,一回頭.....車門無情地關上,另外三人還在車廂內......剎那間,車內車外,面面相覷,目瞪口呆...... 我一個人,在一個陌生的車站,望著電車載著家人逐漸遠去......冷冷的風,吹得人直打哆嗦...... 四周,儘是陌生的人,陌生的語言...... 噢!我想到了......巴別塔! 巴別塔之犬 The Dogs of Babel 作者:卡洛琳.帕克斯特 原文作者:Carolyn Parkhurst 譯者:何致和 出版社:寶瓶文化 |
|
( 心情隨筆|校園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