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0/14 00:15:16瀏覽1240|回應0|推薦20 | |
在李四端的「101高峰會」節目中,看見「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的專訪。原本只是無意間的轉台,可是稍一留心,卻被那些誠懇真摰的談話給吸引住了。 主持人問,為什麼想當導演? 魏德聖先生的回答是:「因為有好多個故事想說。」 就緣於這樣想說故事給別人聽的強烈動機,於是才有了現在全台為之瘋狂的「海角七號」。 我很喜歡「海角七號」這部電影,其中原因除了和許多人一樣,是因為「很好笑」、「很感人」之外,另外一部分是源自於自己對於電影的產生有些許概念,所以對魏導演這部好不容易說出來的好故事,更加敬佩。 記得在和威尼斯影展國際影評人週的最佳影片大獎「最遙遠的距離」導演林靖傑先生對談的一個場合裡,大家曾好奇的問年輕的林導演:最想拍什麼樣的片子? 我記得林導演當時的回答是有點無奈又有點自我解嘲的說:「我最想拍『蜘蛛人第四集』!」 你知道嗎?蜘蛛人第3.集的製片預算是2.58億,而「最遙遠的距離」則是以1100萬台幣將片子完成,結果簡省的預算卻還是讓導演負債累累。試算一下,一部「蜘蛛人」,可以拍多少部「最遙遠的距離」啊? 換句話說,當許多人批評著台灣電影為什麼總是拍那些小鼻子小眼睛的電影?不是悲情就是沈悶,不是說教就搞笑,實在讓人提不起興致走進電影院,更無法心甘情願花幾百塊進電影院受罪的時候,其實,這些有夢的電影人正舉步維艱的在困境中試圖破繭而出。也就是,既然製作一部電影的成本受到了如此嚴苛的限制,那些說什麼也不放棄夢想的電影人,就必須在有限的資源裡,儘可能用他們所能想盡的方法,來向觀眾訴說他們想說的故事。 再說白一點吧!你以為編劇、導演們不想把故事寫豐富一點?場面搞大一點?效果做逼真一點?卡司用名氣響亮一點的?什麼都想,可就是「沒有錢」!所有想做的事,都只能是想想罷了。於是,沒有龐大資金奧援之下,沒有拍「蜘蛛人」的本錢,那麼──有多少錢就做多少事吧!至少把夢想往前推進一步!總比什麼都沒做就認輸的好。 「最遙遠的距離」的誕生是這樣,「海角七號」也相差不遠。 至於「說故事的人」為什麼如此熱衷於對別人說故事? 我想,這有點像當老師的人為什麼總是悔人不倦,以及歌手永遠樂於沈醉音符之中,是殊途同歸的道理。 在訴說故事的過程中,魏德聖導演說,他不想在故事的結尾告訴任何人應該這樣或不應該那樣,而是期待大家在故事之中就能有所感悟。所以,「海角七號」裡沒有大人物,全都是貼近你我的小人物,因為這種常民文化是最讓人感動的。 讓台灣島上百萬人感動的「海角七號」──是他想說的故事之一。 接下來,很多人拱他要拍「海角七號前傳」、「海角七號續集」……魏德聖導演的眼光卻沒有停留在這短暫的絢麗之中,他已經開始準備訴說他的下一個故事了。我佩服這般遠見! 此外,對於「海角七號」的一夕爆紅,魏德聖導演坦言他有點手足無措。剛開始他也有些虛榮感,並且對眾多的評論非常在意,但一陣子之後,他開始回歸到原來拍片的初衷,他覺得自己也許夠努力,預定的成功點在5000萬左右,沒想到衝上4億,成為國片最賣座的電影,但他知道,這5000萬之後的票房成功,不是他應得的,而是觀眾多給他的。 大多數人不知道,魏德聖在「海角七號」成功之前,沈潛了15年。15年來,幸好有賢妻的支持,才能在難以溫飽的情況下繼續堅持理想。他不是沒有想過要放棄,只是放不下心中想說的故事,也不願就此認輸,堅信「夢是做出來的」,終於催生了「海角七號」。這種堅持理想而成功的範例,我們在名揚國際的李安導演身上同樣看到。 至於「海角七號」為什麼會紅?為什麼會如此大受歡迎?魏德聖導演非常謙遜的調侃自己說,那是因為前幾年有牽手護台灣、紅衫軍,今年什麼都沒有,經濟又不好,所以大家都在找渲洩的出口,海角七號正好碰上了……」 沒有任何政治意識形態的魏導演,針對影片中融合了多種文化,並沒有任何政治立場的指涉,他只是想藉由片中小人物的相助、相愛,化解一些長久以來存在於台灣的某種怨恨的情緒。 相信看過電影的人都記得片中一幕:「難道妳不期待彩虹嗎? 魏導演喜歡彩虹,喜歡那豐富的色彩。 正如同台灣,有著原住民文化,又有移民文化,再加上殖民文化,經過歷史的融合,早已經變成了一道美麗的彩虹。在這美麗的元素裡,為什麼還要有仇恨? 我覺得他說的真有道理。 據說,魏導演的下一部電影是要說出霧社事件的故事,這可能是有些慘烈的史詩電影,仍然是有關於台灣這塊風光明媚的土地。我深深期待這個故事! 謹藉這個部落格,向魏德聖導演,以及在寂寞中奮戰不懈、不放棄做夢、堅持說好故事的人──獻上我崇高的敬意!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