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事件之外
2007/09/29 22:00:03瀏覽560|回應0|推薦2
96.01.15

       「天哪!」──這是看到「現場」後,我們的第一個反應──不約而同。

 

        撕成細碎的紙屑、清潔劑,灑滿整個教室的桌上、椅上、地上,甚至高掛的電風扇上;垃垃桶被拖進教室傾倒於一隅,還有部分座椅被推倒,七橫八豎的躺在那兒,似在哀號……

 

        這是報復。

 

        因為這班同學,才在今晚打開教室電風扇的時候,「享受」了一場「冬日瑞雪」──那是日校使用同一間教室的另一個班級學生刻意放在電風扇上的麵粉。

 

        我們可以想像不同的畫面:

        電風扇一開,麵粉舖天蓋地似的灑下……

        教室門一開,踩著一地垃圾及黏膩……

 

        我們也可以感受同樣的心情:

        憤怒!

        憤怒!

   

        而我,面對那樣的場景,心情是一吋一吋的盪入谷底……..

        回到家後,我每想起那樣的畫面,心底的哀傷就一吋一吋升高!

 

        難道,「相互報復」真的是同一個學校裡共用一間教室的日間部和夜間部,無法改變的宿命?只因為每天上學,總是看見前一個使用教室的班級留下了髒亂?如果雙方都曾經為對方收拾善後,那麼,那一班才是這場報復大作戰的始作甬者?

 

        當然,找不出是蛋生雞還是雞生蛋的困惑,並不是我難過的原因。我不解的是,日夜間部共用一間教室,從以前開始,也將持績到以後。在那麼長的時間裡,為什麼孩子沒能學會理性解決這個困擾著他們的問題?為什麼,孩子沒能學會在憤怒的時候,找到他們的情緒出口?非得以報復的手段冤冤相報?

 

        就在前一天,新聞報導了國立東華大學校園美女學生,為學姊租屋糾紛抱不平,在BBS站上批評房東,被控妨害名譽,兩周前被起訴,於是選擇在宿舍以紅圍巾上吊自殺,結束生命,以「報復」及「抗議」自己所承受的不公平待遇。

  

        這些事件,除了悲痛和遺憾之外,我們還能做什麼?

 

        以前,廣告流行一句──「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成為青年學生「為所欲為」的擋箭牌;現在,我們教導孩子──「勇敢表現自己」。乍看之下,讓學生直率而為,真實做自己,並沒有錯,但是,這樣「唯我獨尊」的教育,是否錯誤的引導了孩子「不必在乎別人」?在現實的環境裡,我們如何能夠學會不迷失自我,又能和自己以外的人類和平相處?這人際關係的課題,難道不是人生的必修學分?

 

        這一場兄弟鬩牆的報復事件,引發的並不只是空間與整潔的問題。孩子固然是錯了,可身為一個教育工作者,也讓我們想想:

        自己站在孩子最需要的位置了嗎?

        自己輔導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了嗎?

        自己引導孩子找到情緒的出口了嗎?

        自己愛孩子也讓孩子感受到愛了嗎?

        自己……在孩子犯錯之前,是不是還能做的多一點……

( 心情隨筆校園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unnyvicky&aid=1264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