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0/03 02:07:25瀏覽1107|回應5|推薦23 | |
引用文章分裂的童年(一) 引用文章分裂的童年(二) 自責 弟弟在台灣一直沒定性,而我高中聯考成果不佳,兩個小孩突然都跟媽媽來美。把媽媽原本一人在加州聖地牙哥認真專注工作的計畫完全打斷了。她一下子慌了手腳。情緒原本就不是很厚實的媽,來美後每晚為未知的未來以淚洗面,一個人坐在流理台邊哭邊高唱李健復的感恩。我滿心自責,為了怕驚嚇到同床墊的弟弟,怕加重媽媽情緒的負擔, 十五歲的我學會了如何在被單裡無聲地,不顫抖地, 嚎啕大哭。 是我要來的,我心裡想。我找到一本二手的維多利亞赫特的小說,開始查字典。記得四百多頁的小說裡,第一頁就有近百個生字。記得有“drapery”, 有“approach”。記得那時想作者花了一頁描述女主角的房間與天色,一點情節也沒有就這麼多生字,苦死我也。後來學會用跳的,情節跟不上時再查。就這樣啃完J.R.R Tolken的魔界。 在這裡推薦一本我很愛的幻想小說:David Edding 的"The Belgariad"。 語言 文化與語言的困難,在生活細節裡最慘痛。記得第一次去麥當勞,先不排隊,認真地研究菜單,認真地練習怎麼說。練熟了,上前點,正覺得一切順利,心裡慶幸著度過一劫時,收銀員最後快快丟了我一句話。然後不耐煩地看著我。永遠記得,敗在一句:“For here or to go?” 最讓人心疼的卻是爸爸。爸爸隔年留職停薪與我們團圓,我陪爸爸去銀行開戶,堂堂一個博士,因久久未以英文交談花了不少時間與櫃台員溝通,那個小毛頭一臉輕視與不耐煩,氣得我想一拳打扁那個嘴臉。之後注意到眼光狹隘的人們,把語言程度當成衡量他人的方法。這不只限於語言,行業術語也是,地方用語也是。三十出頭時我一個人到法國玩,語言不通,人站的穩時,就會看到有世界觀的人與生活狹隘的人。在許多萍水相逢的對話裡有這一則,我說:對不起,我英文不好。他說:對不起,我不會中文。兩人相知而笑。不用自卑。 (續:分裂的少年(二)- 美國 )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