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十里的_詠嘆調
到底是哪一個粗心的廚娘
把那許許多多的酸甜苦辣,揉在一起
揉進入了我的生命
而人生
無非是一場難分難捨,悲歡離合的演出,
當投射燈光照過來的剎那
輪到我 要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
輪到我 要唱出那最最艱難的一幕
輪到我 注定要用我溫熱的淚液
澆灌我的愛情與憂傷
... ...
啊!親愛的朋友啊!
你可看到我 顛簸躓履,凌亂的舞步
你可看到我 瞳孔裡渙散的眸光
你可聽出我 詰屈聱牙,倒嗓喑啞的音符
所以
請不要相信我的美麗
也不要相信我的愛情
在塗滿了油彩的面容之下
我有的是顆戲子的心
永遠在別人的故事裡
留著自己的淚
所以請千萬不要
不要把我的悲哀當真
也別隨著我的表演心碎
當簾幕落下
在燈火闌珊 曲終人散時
你這該死的導演啊!
竟然還沒有告訴我:
下
一
句
台
詞。
蘇丹 寫于2009/11/22
註記:以上這首詩歌係改寫席慕蓉的戲子和詠嘆調
附錄:詠嘆調--from維基百科
詠嘆調(Aria,又譯抒情調)原指任何抒情的音樂旋律,多為獨唱曲,但也有例外。現時詠嘆調被狹義為幾乎專指管弦樂隊伴奏的獨唱曲。無論如何,歌劇中的詠嘆調數目是最多的,但清唱劇和大合唱中也都有為數不少的詠嘆調。自古典音樂晚期,部分作曲家如莫扎特和貝多芬開始創作「音樂會詠嘆調」(Concert
Aria),這些詠嘆調都具有獨立主題,且不屬於任何大劇目,因此多有獨立的作品編號。
Aria 一字最早出現在14世紀,原指歌唱藝人或鍍金工匠的作風與風格。後來漸漸被專用於音樂方面。而最早 Aria
還可以指歐洲古代十四行詩的配樂和一些管弦純音樂。最初,詠嘆調的模式是沒有重複的,而自17世紀開始,開始出現了以ABA模式重複的三段式詠嘆調,成為「返始詠嘆調」(da
capo
aria)。此後,詠嘆調漸漸開始在歌劇中佔有愈來愈多的份量,並出現更多精細的分類。19世紀中期以後的歌劇,很多都是一堆詠嘆調的集合,宣敘調的空間愈來愈少。在另一部分歌劇,如理察·華格納的「樂劇」,分曲幾乎完全消失,而宣敘調與詠嘆調之間並沒有明顯的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