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5/09 18:07:02瀏覽4443|回應4|推薦22 | |
引用文章醫學系公費生 可救「四大皆空」
鯊魚看了高克培醫師大作「醫學系公費生 可救「四大皆空」」,頗有感觸。 文中高醫師提及公費醫師接受臨床專科訓練後只需服務兩年即可,與事實不完全相符。由於公費醫師的服務分成兩個體系,一個是「退輔會」體系,一個是「衛生署」體系。退輔會體系的公費醫師,的確是接受完專科訓練之後,只要到榮民醫院服務兩年,就算大功告成。而衛生署體系,制度多變,限制頗多,過去多半要求公費醫師接受專科訓練完畢後,必須服務四年。現在有偏遠地區,離島服務一年服務可折抵兩年服務的規定,部分公費醫師有幸可以合乎這個規定,才有可能服務兩年後,領回被衛生署扣押的醫師證書正本。 其次,四大科的人力缺乏,主要是缺乏「住院醫師」也就是負責「住院」「第一線醫療照護」的醫師,而不是「看門診」「發號司令」的主治醫師。現在擔憂的問題,不是現在四大科沒有主治醫師,而是,現在收不到住院醫師。沒有「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就要親自值班,當然,現在沒有住院醫師,數年後發生醫療斷層,影響醫療品質。 鯊魚認為真正要解決人才羅致困難,不在於強迫多少人去走那一個專科,而在於那個專科的醫療環境有無優勢。強迫公費醫師投入四大科,只是短暫地解決「住院醫師」缺乏的困境,與其說是解決醫療的燃眉之急,不如說是抒解主治醫師值班的壓力。若是無法改善四大科面對的工作壓力以及醫療糾紛訴訟問題,服務之後轉科去小科重新受訓,或是直接投入醫療美容業的狀況,不會發生任何變化。 在鯊魚畢業時,復健科是人才羅致困難科,少有同學立志要當復健科醫師。但是,健保開辦之後,復健科診所因為復健治療的給付豐厚,醫療糾紛相對較少,一下子就讓名列前茅的醫學生趨之若鶩,「人才羅致」再也「不困難」。所以,重點不在於多少人加入,而在於客觀環境能否改善。 公費醫師制度,起初的用意是充實地區基層醫療,如今醫療生態已經與三十年前迥異,在健保制度與社會風氣的推波助瀾之下,當年冷門的某些科別(如家醫科),如今是醫學系畢業生的最愛,而高風險的四大科卻不再受到年輕學子的青睞。筆者認為,吸引醫師投入四大科,維持傳承,不是靠公費醫師強迫分發就可以解決的。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