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1/17 16:24:54瀏覽2140|回應2|推薦22 | |
選舉是非常勞民傷財的事,要耗費非常大的國家資源和社會成本,而選舉的唯一功能和目的,就是要以公平的多數決方式選出當選人。 所以必須最有效率地完成選舉,一人一票、票票等值,是最簡單的方式;投反對或不適任都沒有意義,造成混淆,徒生爭端。 投票是一種正面表述的方式,不滿意無須彰顯;表達不滿意最好的方式,就是讓那個人落選。即使全部的候選人都不滿意,也不可能從缺,一定要選出當選人來才行。而且,如果真的重來,誰敢保證第二批的參選人就會比較好呢? 因此不參加投票或投廢票的概念也不應該被鼓吹,候選人的特質一定不會完全相同,無論如何都應該仔細去評量分辨,決定一名最合意的候選人,才是負責任的選民。輕率地說候選人都一樣爛,不爽投票等等,只是愚昧地放棄極寶貴與重要的權利,把自己的未來和命運,交給未必讓你放心的其他人去決定。 四年任期中,也只有這一刻,那些政治人物會低聲下氣地,好好跟你說他的政見,傾聽你的意見,拜託你支持,然後期待著你手上的一張選票;那麼大的權力,極寶貴與重要的權利,怎麼能輕易放棄! +++++++++++++++++++++++++++++++++++++++++++++++ shouri : 基本上,政黨政治建立後,我們就很難單純地選賢與能了。「黨」和「人」的矛盾衝突,往往是影響選民意願和選舉結果的重要因素。如果我們認同某個政黨的理念,就無條件地支持該黨推出的任何候選人的話,那麼我們就不需要投給候選人了,全部政黨票就行了。不過事實卻是,政黨的初選機制經常受外部因素(在國民黨是黑金,在民進黨是人頭黨員)影響,而無法推出最賢能的候選人。「都不支持」機制只是強迫政黨推出賢能的候選人的一種方法罷了,我想也不是黃創夏發明的吧。 +++++++++++++++++++++++++++++++++++++++++++++++ 回應 shouri 有些人會偏向因「黨」投票,有些人會偏向因「人」投票;您認為,哪一種人比較會選擇「都不支持」? 因「黨」投票的人偏向深藍或深綠,不管候選人如何都不太會改變投票傾向;因「人」投票的比較接近中性選民,會真正去考慮候選人的良窳,但這些人卻因為沒有政治狂熱,最容易放棄投票。 當投票率普遍不高時,候選人稍微好一點或壞一點都不足以打動習於棄權的選民,政黨更不會用心推出好的候選人,因為影響不大;反而會在其它議題上做文章、耍手段,而使選風更加敗壞。 簡單來說,「都不支持」的消極選舉行為,會使得對於候選人的鑑別率降低,反而會使不確定性因素造成的政黨認同度以及投票率變動,進而影響選舉結果的可能性增加。選風敗壞和投票率偏低,本來就是惡性循環。 若多數選民都積極參予投票,選舉人的差異就會被更積極地檢視與衡量,政黨也會更重視中間選民的支持度,而慎重推出較中性且優秀的候選人。 所以我認為,要改善選舉風氣,選民就更應該積極地去投票,發揮每個選民的影響力,而沖淡政黨鐵票的影響力。 +++++++++++++++++++++++++++++++++++++++++++++++ 引用文章拒聽髒話,1121大家來高喊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