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外銀示警 台灣金融業須除四害
2014/10/18 14:07:57瀏覽198|回應1|推薦0

 

【經濟日報╱記者劉于甄/台北報導】
2014.10.18 05:26 am
 
為鼓勵台灣金融業走向國際,台灣金融政策大幅鬆綁,但多位熟悉國際金融競爭情勢的外商銀行高層認為,目前台灣金融業仍有獲利能力低等四大問題須克服,才可提升競爭力。

除偏低的獲利能力之外,外商看台灣市場發展的問題,還包括資本適足率有待提升、管理的法規過於僵固,以及產品開發能力偏弱、各銀行提供的商品不具差異化等。

金融總會昨(17)日舉辦「強化台灣金融競爭力研討會」,請來滙豐銀行、施羅德投信、新安東京海上保險、渣打銀行等多家外資高層主管,從外商觀點為台灣金融業現狀把脈,並提出建議。

施羅德投信總裁巫慧燕指出,雖然台灣金融業近三年成長動能強勁,ROE(股東權益報酬率)約11%、平均資產報酬率(ROA)0.7%,但相較於亞洲其它表現出色的地區,ROE可達15~20%,ROA在1%以上,可看出台灣銀行業過度集中,獲利能力偏弱。

巫慧燕還說,台灣銀行業口袋不夠深,以第一類資本適足率來說平均9.8%,相較於新加坡13.7%、日本12%、印尼17%,台灣這方面的要求,如要跟上國際潮流,還要加把勁。

對金融業的法規限制鬆綁,外商也認為還有改善的空間。舉例來說,台灣的金融法規是「成文法」為主,就是必須按照法規內容去執行,但相較於歐美國家的金融法規採「非成文法」,台灣的監理彈性空間,相對不足。

渣打銀行總經理陳銘僑則認為,台灣對於金融商品的規範,相對於國外市場偏嚴。他舉今年年中發生的人民幣目標可贖回遠期契約(TRF)來說,一旦發生客訴糾紛時,主管機關會在商品上加上一些新規定或規範,目的是要來保護投資人。

同樣的情況,國外在做法上面對商品出現交易瑕疵時,應該是要懲罰交易不當的行為,而非修改產品本身特性,要求提供投資人更多的說明文件等,否則的話,容易讓資金出走,外流至香港、新加坡等鄰近地區。

最後,也有外商高層提到商品面的問題。他們觀察到,台灣對可販售產品的法規尚未全面開放,而台灣本土金融機構的產品設計能力差,因此,必須複製星港地區的商品。如果這樣的話,那投資人不如直接選擇在星港交易,這是台灣金融發展須要突破的要點之一。


圖/經濟日報提供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park37&aid=18277301

 回應文章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10/18 14:09

金管會逐一說明 只認商品設計弱

【經濟日報╱記者韓化宇/台北報導】
2014.10.18 03:14 am
 
外資分析台灣金融市場發展,提出四大問題須要改善。金管會官員表示,部分認同,特別是缺乏商品設計能力這一項,確實存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但金管會官員也說,政府持續推動很多的努力,與部分外資的印象或資訊相比,已出現改變,有必要予以說明。

外資昨(17)日點出的四項缺點,排在首位的是「銀行獲利能力低」。官員指出,銀行獲利已大幅改善,以前股東權益報酬率(ROE)很少超過10%,今年到8月為13%,高於往年水準。

資產報酬率(ROA)過去平均為0.6%,現在達0.8%。雖和國外仍有差距,但已有改善。

至於「資本適足率不足」和「管理法規僵化」兩項觀察,官員表示,台灣銀行業資本適合率高達12%,比部分西方成熟國家都高,外資可能不清楚。

另外,金管會近年加強政策彈性,不斷鬆綁法規,也廣納業界的意見,並未有法規僵化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