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日安可頌》天涯何處是故鄉
2014/05/15 12:56:44瀏覽1711|回應0|推薦8

嚮往的商店櫥窗如今在咫尺間,家卻不再是觸手可及的距離;離開自己虛構出來的溫暖假象,這趟旅程究竟是對夢想的征逐還是對自己的流放?

所有付出的辛勤都被存疑,一段段街景流轉,悄寂的雪地、咖啡店的喧騰;哪裡才是最後歸屬的那道曙光?

以下白話版心得:

在母親過世後,頓失重心的Ann在過去工作過的療養院推薦下,從愛沙尼亞遠赴巴黎;負責照顧一位生活優沃卻脾氣古怪的獨居老太太菲達。

簡單的劇情不難推敲發展,凝重的對話總是於無聲的畫面裡娓娓道來,像首略帶哀淒的旋律,頌唱的歌手神情倔強而落寞。

出自《春日光景》(也是部我很喜歡,淡然卻很有力道的電影)的製作團隊,把很多沈重的話語都隱於默默。從一開始Ann搭公車,手拎著打算幫失憶老母親慶生的蛋糕,路邊撿拾醉醺醺的前夫回家以免他凍死。夜半時起床,發覺自己離職專心照料兩年的母親在睡夢中離世,那股複雜的滋味到底該怎麼詮釋?喪禮上親友們悄然,Ann對著兩個孩子提議,希望能在家待久一些陪伴她;孩子有各自的生活要過,Ann終究還是只能自己處理情緒。

一個能到巴黎工作的機會,在告知女兒時的回應竟然只是「太好了!可以去巴黎很棒」,而不是擔心母親一個人到異地工作,語言或是生活上會不會有困難;不確定是文化的差異造成這份愕然,還是要更顯出Ann在家庭間的失落感?被說話相當不客氣的菲達數落後,想聽聽孩子們的聲音卻只能留言給答錄機。家庭能帶給Ann的寄託是否僅僅是虛構或妄自相信的玩笑?

相同來自愛沙尼亞這個曾遭侵略的地方,菲達幾乎是不再去想起之間的關聯;一開始悉心提攜同鄉們,卻因為自身放蕩不羈的性格(而造成的道德瑕疵),讓眾人經過五十年後還是無法諒解。離鄉背井的菲達真的不再想起過去嗎?不吃家鄉菜、進室內不換上室內鞋(愛沙尼亞人習慣)、不說愛沙尼亞話,不去過問故鄉的親人近況。久未聯絡的兄長為了索求物資,順便提及母親一個月前的訃聞;心底的故鄉到此也只剩下斷垣殘壁。

兩個都不再能從家庭中取暖的女人。

菲達的舊情人史帝芬執意要找人看護年邁的她;當初菲達與有錢丈夫到咖啡廳用餐,遇上年輕俊美的史帝芬,兩個人交往過一陣子後分開。

菲達在分手後仍買下咖啡廳給他;幾經春秋,菲達已近遲暮,史帝芬仍舊在情海浮沈;對她,史帝芬憑藉著昔日的愛慕與感激。或許是想盡份心意直到菲達死去,像Ann專心照顧老母親二年一樣;是愛也是責任,但它終究會變形成壓力,讓人喘不過氣。

過慣奢華生活的菲達對Ann說,超市買來像塑膠般的成袋可頌,怎麼比得上麵包店剛出爐的可頌?或許有人說菲達挑剔奢侈,但是仔細想想,在超市裡買來那些在運送過程中被壓扁的廉價麵包即便能夠裹腹,卻少了一股奶油香氣,更不能體會烘焙者投注其上的心情。後來Ann在清晨鐵塔前的夏祐宮廣場,手上拿著還發熱的可頌嚼著,那時候對巴黎這座城市想必更有一番體會況味。

Ann從塞納河右岸搭地鐵過橋,透過奧塞美術館看見那個從年少時就期盼的鐵塔,這個曾經為了家人與愛情而放棄的夢想城市。想想自己這把年歲,為別人而調整的人生選擇到後來留下多少遺憾?

這部電影太細膩也太隱晦,要表達的情感紊亂;個人覺得有點可惜,倒也不以為意;畢竟能在畫面中體會什麼都是自己的福份,是本身對生活的體悟。

最後,菲達對回來看她的Ann說:「站在門外做什麼?怎麼還不回家裡來?」;當這個地方能夠認同接受自己,是不是家就在這裡?孤獨伶仃的一生,到底要飄泊到哪裡才是那處安棲的所在?

 

電影預告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osoabcd&aid=13352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