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2/23 18:06:37瀏覽3622|回應26|推薦202 | |
引用文章贊成大陸的「文字調控」 針對Xuser談到大陸官方對媒體下達中文去外文化的政策指示,個人認為儘管貫徹中文思維和表達是件有意義的事,但就一個泱泱大國的文化胸襟而言,去外語化政策未免太超過。 從中文教育立場來講,有必要將外來語有意識、有標準的去蕪存菁。然而每個時代都有它的外來語,譬如今大家耳熟能詳的佛祖、菩薩、菩提、禪、恆河沙數、須臾、剎那、瑜珈、西門町、羅斯福路、麥帥公路,乃至令許多人神經敏感的支那或福爾摩莎,都是外來語。這表示:外來語的入侵漢語並非完全負面,它也可能豐富華語的生活經驗甚至文化內涵。 不過,除專有名詞音譯之外,若連普通名詞、形容詞乃至動詞都用外來語音譯,似乎是種淺碟型的文化吸納作風。 說到淺碟,一定會有許多人馬上將矛頭指向台灣、喔不!淺碟是種心靈特徵,就文化吸納這個層面來說,許多大陸國家反而顯現這種不自覺的封閉,連貌似開放的北美社會都無法避免。 但這種刻意的音譯也有它的好處,就是在語意上隱含某種非母語傳統的文化趣味。 打個比方說,詠春拳的「膀手」英譯為"Bong Sao",這種音譯顯現了兩項特點: 一:單從英譯的字面看,純英語人口完全無法理解"Bong Sao",何不直接翻譯為arm-hand?這樣的意譯至少傳達出某種從胳膊帶動前腕的特定手部動作。 上圖:老外以"bong sao"格擋正拳攻擊,順便用截腳改變攻擊者重心。 二:儘管對中國人而言,"Bong Sao"製造了某種累贅而不必要的神秘(隔閡),可這對英語受眾而言,Chinese Kung-Fu的神秘與新鮮感原本就存在,"Bong Sao"的矇矓晦澀反而提醒了某種與西方技擊完全不同的中國南拳拳理。此外"Bong Sao"保留了粵語發音,對於北京話主宰的華文世界來說,這種翻譯也讓我們更彷彿親近詠春嫡系的原汁原味。 準此,台灣電視綜藝節目流行講「卡娃依」(我個人印象中只記得吳宗憲特別愛講)也可作如是觀:畢竟除了日本人之外,全世界好像還沒有哪個文化可以把「可愛」這種東西搞得那麼豐富(如下)。 上圖:(從嬰兒到OL)無可抗拒的Hello Kitty 大陸某些談西方學術的著作也刻意去外文化,極端到不管概念重要程度,一律不標示原文,這種學術態度未免自大到可笑,如果我們不尊重各種舶來的學術概念,又何須翻譯它呢? 如果我們不喜歡西方漢學的某種「東方主義」的斜視與偏頗,我們在言說西方時卻落入了自己的「西方主義」,像這樣的半斤八兩,中華民族是不是也該攬鏡自照?! 題外話 朋友們~~耶誕快樂,新年快樂!! 曲目L-O-V-E 歌手:王儷婷Olivia Ong(新加坡)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