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7/05 10:14:41瀏覽4690|回應1|推薦10 | |
<理財是為了理生活> 現代人有一個很大的憂慮煩惱,就是老覺得錢不夠用。當我們覺得錢不夠用時,就會對理財有迫切的需求感。 但怎樣學習理財呢? 很多人問我這一個問題,但我覺得,他們想要學的,其實是投資,而非理財。 理財和投資在本質上並不一樣,一個是管理金錢,一個是創造收入。多數人對理財的迫切需求,其實是收入不夠,或者難以支應其生活開銷,導致對增加收入的焦慮感倍增。 但是,如果只是單純想學理財,其實,理財的第一步驟是理生活,之後才是理投資。 生活為先,投資為後,這才是在理財平台上應該有的金錢管理流程次序。否則,只想透過理財來學創造收入,但生活的開銷方式沒改變,小錢難以填補生活大黑洞,最終只是迫使自己往高報酬的投機方向挪動,要不然就是慘遭套牢而放棄投資。 更何況,生活能力不佳的人,又怎麼有可能學好投資呢? 所謂理財是為了理生活,其實有幾個重點: 首先,現代人要學會控管金錢流向。如果你沒法子控制你的消費慾望,滿腦子誤把"想要"與"需要"混為一談,一看到iphone手機出新款了,就急著把尚堪用的手機扔了,那無論你收入如何增加,我想也很難填補消費支出的慾望。這一點對收入不高的年輕人來說,更是重要。 其次,理生活代表生活習慣要改變,不能渾渾噩噩過日子。我發現太多年輕人可能在溫室家庭中過慣了好日子,生活毫無目標,也不知道如何為自己訂目標,所以做事情都是三分鐘熱度。用這種散漫的習慣過生活,其實,錢用到哪都不知道,肯定會有很高的機率變成月光族。 如果你不想變成月光族的話,趕緊養成記帳習慣,然後每天、每周與每月檢討一下你的荷包水位消長狀況,其實你才有可能讓生活過得不隨便。 第三,理生活代表過有紀律的生活。學會為自己訂目標之後,之後得有紀律地執行下去。比如說,發現自己生活開銷真的太大,收入難以應付時,就得為自己訂出省錢計劃,然後就是徹底落實執行。最好,月初就訂出本月開銷縮減10%或20%目標,然後詳列縮減支出清單,逐日照表操作。相信很快地,這位理財者就會感覺到金錢焦慮感的降低,而且,生活上軌道,自己也會很有成就感。 第四,理生活是要為自己訂出存錢計劃。因為儲蓄如果不夠多,談什麼投資都是多餘的。1萬塊的年報酬率10%,只有區區1000元;但10萬卻有1萬元;100萬有10萬元。報酬率相同,但回收的金錢數量與效率,絕對不同。 第五,理生活是要在生活中學習成長,特別是生活經驗的豐富,以及專業能力的增長。這一點其實非常重要,因為很多人其實根本不會過生活,而一個不懂生活的人,要去學投資,只會把投資變成一個壓力很大的工作。正確的投資應該是在生活中觀察商機、尋找商機與評估商機。這個評估商機的能力,與其說是投資能力的培養,反不如說是生活能力的增長。 投資是一種現代人應具的生活能力之一,我要說的重點是,把投資和生活分開的人,只會讓投資變成是一種無趣的金錢遊戲。但是,懂得從生活中觀察商機,再把金錢運用到自己能理解、能懂與能認識的領域上,就會讓投資變成是一種生活習慣,只是把喜歡用的產品,再延伸成為喜歡投資的對象,這樣就會深化生活的揀選力和辨別力,也讓消費習慣變得更有深度與品味。 以上五點,是理生活之重點。 如果一個人能夠懂得在現代生活中,把生活納入金錢管理的架構與紀律中,相信生活不但很快樂,且會有條不紊地在金錢控管的平台上,舒暢地舒展自己,讓生活能力向上與向外擴展。這種人,懂得過生活,且懂得在理性的理財基礎上過生活,才有資格談學習投資。 重點是,一個生活能力不佳的人,學再多投資也是多餘,因為他控管投資目標與執行目標計劃的能力肯定不足。 其次,生活經驗不豐富、學習力不夠、好奇心不足的人,又如何能觸類旁通,從生活中找到可投資的標的呢?最終,肯定只會落得人云亦云、聽人家報明牌的下場。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我總是喜歡教人理財,多於投資,因為多數人根本就不懂理財,或者誤把投資當理財,或者理財與生活力都不佳。這樣的人卻捨近求遠侈談收入增加,我想,只會死得很慘! 王志鈞 台灣平民理財作家 2013/07/04 職場公益演講方案:http://classic-blog.udn.com/solon8888/7388056 |
|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