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7/13 09:22:41瀏覽2435|回應2|推薦10 | |
你希望孩子成為「有用」的人嗎?你期待中的「有用」是什麼樣子?
在親子關係之中,孩子往往是在父母的期望值中長大,這些期望值多數時候並非顯性,而是隱而未見。 所謂顯性,是指期待孩子將來可以考上頂大、可以留學海外、可以在公教機關服務、可以在千大企業領取高薪,或者披上白袍、律師袍,成為高薪的專業工作者。
這些顯性的期待,無非希望孩子出人頭地。但何謂出人頭地?這個看不見的、衡量人一生成就的標準,卻往往隱而未見。也就是說,多數人根本說不出什麼叫功成名就,只能用較高的薪資、響亮的職稱來說明出人頭地。
更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是否具有創造和享受社會上較多的財富分配力,來衡量人生有用、無用。這往往就是主流社會隱而未見的價值觀,也是許多父母用來衡量孩子是否成材、成器的標準。 但這樣的人生考核標準,真的對孩子有用嗎? 日前和一朋友討論什麼叫有用的人?因為他年過四十卻自覺一事無成,工作、生活皆不屬人生勝利組,自我存在感低之外,也因薪資不符自我期待而深嘆人生無用。 在我身邊,類似這樣出社會十年、二十年後,萌生魯蛇感嘆的朋友不少。但深究為什麼他們深感人生不如意之因?其實答案也很簡單。如果我們不自覺就以財富的隱形標準來衡量人生成敗,則這社會財富中位數以下者,肯定都是魯蛇;以上者,肯定都是贏家。
這就是用數字一刀切開人生成敗這種隱形價值觀的最大問題---人窮就是無用,有錢就是有用!
我不知道你在親子教養中,是否犯了這種錯誤?也就是用物質性的金錢來衡量、期待孩子將來的成就,而不是以道德、品格、文化內涵、人生意義、成就感與幸福感來期望孩子將來的人生美好。
我記得《莊子》<人間世>裡有描寫過一個故事:有個木匠和徒弟到齊國,路上看到土地公廟旁有一棵千年櫟樹,徒弟不解此樹甚大,為何無人砍伐? 木匠說,「是散木也,以為舟則沈,以為棺槨則速腐,以為器則速毀,以為門戶則液樠,以為柱則蠹。是不材之木也,無所可用。」 結果夜晚,這棵大樹託夢給木匠抗議說:「我求無所可用已經很久了,有幾次差點就被人砍斷,但正是因為無用,才得以長得這麼大,成為人人瞻仰的神樹。」 莊子寫完這個故事後,最後自己很興奮地下結論說:「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從古至今,這社會所謂「有用」往往還是從實用、功利的觀點在看事情,但質幹鬆散、難以成材的大樹,樹蔭卻可讓人乘涼、建廟,這「無用」難道真的無用嗎? 最起碼,一棵樹可以碳匯多少二氧化碳?而一輛有用的機車竟能排出不少傷害環境的廢棄物?我們到底該如何衡量有用、無用的分界線呢? 莊子的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人生的有用、無用,是難有具體標準的。父母親覺得「有用」的人生成就,未必是孩子們喜歡的生活方式;孩子們覺得饒富意義的人生,卻未必能獲得父母一枚「有用」的認同戳章。 也許,在親子理財教育上,我們應該學習的不是讓孩子擁有創造金錢財富的能力,而是擁有創造幸福生活的能力(包括金錢或理財能力)──因為一個人只要幸福又不缺錢,有用、無用,其實都是有用。 原文出處:財富管理網
王老師財富管理學院創辦人,致力深耕人本理財教育,在台灣推動非金融商品導向的家庭理財教育超過十年,關心生命教育、公益活動與提升年輕人的職場競爭力,著有《股票這樣買才會賺》《買進最強股每年大賺200%》《管好你的錢:一生受用的理財計畫》等21本書。
|
|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