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2/27 17:48:50瀏覽929|回應3|推薦11 | |
引用文章真理之道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天魂的那篇文章。不知道大家看完之後有甚麼感覺,不知道大家其實明不明白梅洛-龐蒂所提出的見解有甚麼重要意義。或者,大家明白,又或者,大家一點也不明白。怎樣都好,今天,我也想說一些類似的東西。 在天魂所引用的那段文字中,最重要並且必須明白的一句說話,就是「生存是一種作用」。不知道大家如何理解這句說話,但我是這樣理解的:
所謂「生存」,其實就是指「我們的生活」。舉凡我們平日所做的大事小事,由吃飯睡覺,到戀愛工作,都是所謂的「生存」。我這種解釋並非要排除其他有生命的東西都有所謂的「生存」。我承認凡有生命的東西,都有某種意義上的「生存」。可是,我希望大家暫時不要去想其他的生物,而首先將焦點集中在「人」身上。 「生存是一種作用」,其實就是指「我們的生活是一種意義的給予」。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都在進行這種活動。一本書對於我們的生活而言,並不是一個由有文字的紙訂裝而成的東西,書之所以為書,對於我們而言是它能給我們閱讀,帶給我們知識或娛樂等等,總之,縱使不同人對書的用途有不同的看法,但書之所以為書,就在於它對我們有一種「意義」。而這種「意義」,一方面某程度上受那本書的性質所限制,但一方面又可以說它能經人的創造而得到一些超越其性質的意義。一般意義下,書的意義都是給人閱讀,可是,在一個荒島上,書卻可以成為火堆的燃料,從而得到一種超級一般意義的意義。
「人的原覺與意識是離不開 ”在世界 – 之中 “ (Being-in-the-world)」。這個說法其實是要反對傳統哲學的「主客對立世界觀」。所謂「主客對立世界觀」,顧名思義是一種對世界的理解。「主」「客」指的是「主體」(subject)和「客體」(object)。所謂「主體」是指意識的場所,粗疏地則可以把它理解為「個人」(individual)。而所謂「客觀」是指意識的對象,粗疏地盯可以把它理解為「個人」意識到的東西,包括其他個人和所有形上形下的東西。傳統哲學把主體和客體理解成一種對立關係。而所謂「對立」就是一種「互不相容」的關係,即意識和意識的對象,是存在於兩種不同的世界。意識還意識,對象還對象,意識中不可包括對象,對象中亦不可包含意識,於是乎便形成一種所謂「二元」的世界觀。對立的關係,又可以說是一種認識的關係。因為意識中不可包括對象,所以,意識如何知道或認識對象,便成為一個重要的哲學問題。從笛卡兒到黑格爾,所有哲學家都曾經嘗試為這個問題提出答案。 說到這裡不知道大家有甚麼感覺﹖是不是覺得哲學都是自找麻煩﹖是不是覺得哲學其實與我們的日常生活都沒有甚麼關係﹖或者是,又或者不是。大家先回想一上「生存是一種作用」的想法,再看看「主客對立世界觀」,是不是覺得兩者對日常生活的理解其實有一種不同的看法﹖如果你還沒有發現,就讓我告訴你。 「主客對立世界觀」其實就是一種科學態度。科學家總把所研究的對象作為一個東西來研究,分析並且對這個東西的性質作出種種描述。可是,這種態度真是一種和我們日常生活相符的態度嗎﹖直覺上看,似乎不是。反而,這種科學能度只是一種特殊的生活態度。 可是,自工業革命以來,這種科學態度似乎成為了一種唯一真正的生活態度。這種態度下降到日常生活社會,造成了人的異化和對整個世界的意義的遺忘,導致了種種嚴重的社會和文化危機。我不打算在此對這個問題作深入探討,我只想大家明白,一種世界觀會對人類文明造成多嚴重的影響。當代哲學自胡塞爾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因而開始對科學的態度作出反思,並嘗試重新提出一種新的世界觀而解決人類社會文明的危機。 「人的原覺與意識是離不開 ”在世界 – 之中 “ (Being-in-the-world)」。其實就是指「生存是一種作用」,就是指意識與對象並行存在,一方必需靠另一方才是有意義。沒有對象的意識或沒有意識的對象,都是不存在的。「人」生活在「世界之中」,「世界」亦相對於「人」才有意義。這種對「主客對立」的抵消,建構出一種新的「生活世界觀」。而在這種新的世界觀之下,人對自己的存在和處境重新得到了解,而這也暗暗地為後來的存在主義哲學埋下了一條伏線。因此世界不再只是一個認識的對象,而是與我們自身密切相關的東西,世界的意義,都是相對於我們自身而言。因此,我們自身的生存和選擇便有一種決定的意義。可是,這些都已經是有關「人的存在的問題」。 我要說的暫時就說到這裡,先讓大家消化一下。或許大家心中不免還會有很多疑問,可是,這是正常的。完成了這篇短文以後,我又對文學產生了一種反思,文學對於生活世界的意義建構究竟起到甚麼意義﹖我以這個問題作為這篇文章的結尾,一來是為我自己留一點下一篇文的線索,一來亦嘗試刺激一下愛好文學的大家反思一下文學的地位與價值問題。
By 小鋮 2009年2月27日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