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230613 Kyle小寶貝滿51週了!讓寶寶學著自己吃飯囉!增加寶寶學步動力的好玩具 (附照片32張)
2023/06/17 13:29:41瀏覽181|回應0|推薦0

因為上週一請假去淡江印製及送論文初稿給兩位校內評審委員,及下午回中壢送初稿給中大的校外評審委員,所以,這兩週除了準備口考資料,還要補課,有點兒疲累。幸好,忙了半天,嚐到甜果,考前iris鳶尾花續開了一朵,喜鵲棲息在窗邊,都讓我安心,感謝主!祂的恩典大過我的困難!這幾天,忍不住就是想睡覺,充分補眠後,逐漸恢復元氣。預計明天開始,我一定要啟動論文的修改工程,不能再拖延了!加油!教會旺得福的事工,我也請了兩三次假,謝謝牧師和姐妹們的幫補及為我代禱!感謝主!

以下訊息轉貼自【奇蜜育兒資訊】

讓寶寶學著自己吃飯囉!

當寶寶坐上餐椅,總是迫不及待的想要抓飯吃,弄得全身髒兮兮,爸媽心裡會不會覺得乾脆餵他吃比較快、也不用收拾得那麼累?千萬要耐住性子,現在讓寶寶花時間專心自己吃,以後他就會吃得更好。 要讓寶寶好好吃飯,請先為他選擇方便抓握、不容易滑動的餐具;吃飯前,可以在座位下鋪上舊報紙,方便用餐後的清理。吃飯時,先幫寶寶舀一些食物在餐盤碗裡(份量不要太多,寧可吃完再追加),讓他試著用湯匙吃;如果用手抓著吃也沒關係,因為對他來說,要把食物順利送進嘴裡可是件大工程。 要讓寶寶專心吃飯,最關鍵的是——他要覺得「餓」,所以,請固定用餐時間,而且正餐前兩小時,絕對不要吃零食點心。此外,全家人一起同桌吃飯的美好氣氛,也會讓寶寶吃得更多、吃得更好。

本期特選主題:「嗯!真好吃」~讓孩子學會自己吃飯

當寶寶第一次揚起菜汁和飯粒把自己弄成小花臉,並滿臉笑意的對你說「好吃!」時,寶寶正用他敏銳的味蕾享受著食物的美好。這時,便是孩子培養良好飲食習慣、奠定日後對食物接受程度的關鍵時刻。一起來看看,如何讓孩子愛吃飯、會自己吃吧!

讓孩子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

當孩子到了8、9個月大,能夠獨坐的年齡時,就可以開始培養孩子的飲食習慣了。爸媽可以將餵食時間配合成人的「用餐時間」,讓孩子有機會感受用餐的氣氛與禮儀。若是孩子提早餵食完畢,也可以準備一些水果或是簡單的點心,延長孩子停留在餐椅上的時間,經過這段醞釀期的預備,孩子自然會更加熟悉用餐時的氣氛和大致的規則。

了解孩子的能力發展

隨著孩子的生理發展,他的肢體動作會越來越純熟。到一歲左右,他已能夠準確地抓取和放下物品,也可以用杯子喝水。只要有足夠的練習,約十五個月大的孩子,就會使用湯匙,並將湯匙準確地放入口中。之後,孩子自行進食的技巧會更臻純熟。但是,進食技巧的熟練與否,除了有賴孩子生理發展的成熟外,其實,還與練習機會的多寡有關係呢!看著爸媽以筷子、湯匙用餐,小小孩也會很想自己嘗試用餐具吃東西,當孩子表現出想嘗試的企圖時,就是開始讓孩子練習自己吃飯的好時機囉!

陪孩子精熟進食技巧

學會自己進食,往往需要長時間的練習。由於湯匙的方向不容易控制,孩子在將食物運往口中的過程裡,常因為無法正確掌握湯口方向,而將食物灑落滿地,這些都是孩子嘗試與學習的歷程,只要爸媽運用一些技巧,就可以陪伴孩子一起吃得更愉快:

■先在用餐地點鋪上廢紙,以減輕後續清潔環境的困難度。

■準備利於幼兒抓握的專用餐具,方便孩子練習。

■將少部分食物放入孩子的餐碗之中。以容易勺起的食物類型為主,如:米飯、小塊狀食物,但要避免過於堅硬的食物以免孩子噎到。

■讓孩子一手握住餐碗的把手(或購買下方有吸盤的餐碗),避免餐碗的移動,另一手則引導他握住湯匙。

■因為還不太會使用餐具,嚐不到食物可能讓孩子心急,想直接以手抓取食物,這樣並沒有關係。當然爸媽也可以適時協助他使用餐具,對孩子說:「媽媽幫你一下,好嗎?」用手支撐孩子握湯匙的手腕,帶著孩子感受如何用正確的角度,將食物順利送入口中。

■在孩子進食技巧尚未成熟時,除了把湯匙給孩子,讓他嘗試自己吃之外,爸媽不妨也拿另一支湯匙,在一旁幫忙餵食。如此,不用擔心孩子到底吃飽了沒,而孩子也有充分的練習機會,慢慢的就會越吃越順手。

■肯定孩子的進步,適時給孩子讚美,讓孩子更有信心。

 讓孩子學習自己吃飯,雖然短時間內可能帶來一些不便,例如:環境變得髒亂、進餐時間變得更長。只要爸爸媽媽有足夠的耐心等待,孩子每一次的嘗試都是邁向精熟的重要過程。

最後,提醒爸媽,吃飯不該只是攝取營養的手段,而是人生重要樂趣與享受的來源。請放下「孩子吃不夠」的擔心,不要催孩子「吃快一點」,陪著孩子一起,感受每天三餐各種食物的美好滋味。這些一起共食的美好經驗,不但建立了孩子未來飲食的良好基礎,而那些有「媽媽的味道」的食物,也將成為孩子未來難忘的童年回憶。

延伸閱讀: 寶寶食量太小怎麼辦?

1歲多孩子食量太小,怎麼辦?

Q:

我的寶寶現在1歲2個月大,吃的問題很大,每天早晚沖泡150c.c.牛奶,可是每次都還剩70c.c.,很想把早餐改吃其他東西,但是他白天吃飯的量也不多,大概只會吃1/3碗,一天吃兩次,偶爾吃餅乾,很擔心他會營養不夠!

A:

根據統計,有相當多數的父母都曾困擾於孩子吃的問題。由於吃的不好,就讓人聯想到也會因此長的不好,所以,只要孩子出現飲食問題,就成為父母最大的夢魘。

就是因為孩子吃的問題是那麼的普遍,父母更是無須過份焦慮,否則您的焦慮將會轉化成孩子吃飯時的無形壓力,讓孩子更加厭惡吃東西。

所以,明知到孩子每次喝奶都會剩,那只要少泡一些就可以了,雖然牛奶是嬰幼兒最為重要的營養來源,但是,牛奶也有許多的替代品,與奶品一樣有營養的食物類型也很多,不妨多嘗試一些新作法,讓副食品的變化性增加,相信孩子的胃口就會逐漸打開。

其實,一歲以上的孩子,可以逐漸以米食取代奶品了,早餐是否喝奶並不重要,而是需考量替代食物是否能滿足營養需求,至於您提到孩子平日進餐量只有1/3碗,雖然並不多,但是孩子吃飯的量尚稱穩定,此時請為孩子添加各種菜色來補充必須的營養成分。

影片:         https://youtu.be/xMzk8Lsjh9k     (2:35)     

                   (  孩子食慾不佳,閻利利中醫師教您運用推拿按摩,促進孩子的食慾,一邊按摩一邊聊   

     天,也能促進親子關係哦!)

踏出人生的第一步!

你家寶寶踏出人生的第一步了嗎?寶寶的一小步,可是邁向獨立自主的一大步喔! 寶寶在11、12個月大左右就開始練習走路,能在大人的牽扶下慢慢的走,也會自己扶著傢俱慢慢移動,大部分寶寶在1015個月之間成功踏出第一步,開始獨立行走,但是學步初期步伐不穩,很容易走得搖搖晃晃,一定要格外注意安全。 在學習走路的階段,爸媽可以和寶寶玩一些需要腿部出力的遊戲,加強寶寶的腿力;還可以運用一些學步玩具,吸引寶寶走路,還能增加練習的樂趣。提醒爸媽的是,每個孩子的特質與發展速度都不一樣,請順應孩子的能力提供協助,並欣賞、鼓勵孩子的表現喔!

本期特選主題: 好玩具,增加寶寶學步動力

小毅很早就會扶著家具移動,但卻遲遲不敢放手走;媽媽知道學走路急不得。最近小毅對小推車很有興趣,看來是邁進一步的時機了。

 學走路別仰賴學步車

有些爸媽會問:「長輩說要坐學步車才能讓寶寶提早學會走路,是真的嗎?」答案其實正好相反,學步車不但無法達到學步的功能,還容易有安全疑慮,國民健康署早已建議不要讓寶寶使用。

研究證實,整天爬來爬去、或扶著東西站站走走的寶寶,比一天到晚都坐在學步車裡的寶寶更快學會走路 ;而且寶寶會站、會走,都是身體發展水到渠成的結果,如果想利用學步車提早訓練,反倒會因為寶寶的肌肉和關節的載重力不足,造成肢體過大的負擔,而變成O型腿或影響身體的正常發育。

循序漸進,強健腿力

那麼,爸媽又怎麼知道孩子準備好要走路了呢?其實,孩子的動作能力是循序漸進的,一個正常發展的孩子,在10個月大之前,所做的俯仰、翻滾、坐起、爬行等動作,都是在鍛鍊軀幹、關節和肌肉的強度,也練習平衡。當孩子順著發展軌跡表現出一系列的能力之後,就可預期他在1011個月時能攀附著東西站立,且漸漸能一面攀附著東西移動身體,一面累積雙腳交互踏出的經驗。到這個階段,寶寶獨自行走的日子就不遠了。

孩子的發展雖有個別差異,但學會走路的時間大多數是在10個月到13個月,只要提供安全的環境讓寶寶扶著走、當他想走時牽著他的小手練習走,或是常和寶寶玩一些需要腿部出力的遊戲(例如:扶著他上下彈跳玩),都能幫助他在「想要走路」的那一刻,成功踏出第一步!

好玩具,讓學步更有動力

此外,以下三類型可以推著或拉著走的玩具,適合不同的學步階段使用,會讓寶寶學步更有動力與樂趣:

推車型學步玩具: 初學步的孩子平衡感較差,需要有堅固的扶手和有相當重量的車身來幫助他平衡。車身重、底面積大、不容易翻覆的推車最適合這個時期的需求。

有握把的學步玩具: 當孩子更有自信之後,會十分喜愛有握把、可推著走的玩具。典型的握把式推拉玩具通常有透明的滾軸,推動時,滾軸內彩珠一滾動會發出「剝、剝、剝」的聲音,吸引孩子推著它到處走動。

拉車型的學步玩具: 孩子會走路後,常常很喜歡拉著東西四處走,不過,因為轉頭向後看的動作對初學步的孩子仍有困難,所以,積木拉車這類玩具比較適合走得較穩的孩子。

 學步環境與輔助玩具,安全第一

在學步階段,爸媽除了要布置一個安全的家居空間,並在一旁引導、協助之外,在準備輔助玩具時,最重要的是重心要穩,而有拉繩的玩具也要注意繩長不可超過22公分,以免不慎纏繞脖子發生危險。在爸媽的陪伴和安全玩具的輔助下,寶寶學步的進展將會有明顯的效果。

 延伸閱讀: 1歲的孩子只會站不會走,怎麼辦?

Q:

寶貝現1歲2個多月,目前還不會走,如果想牽她的手輔助她學走,她只會站著或腿軟坐在地上,請問可以做什麼運動能促進或讓她想走?

A:

如果孩子走路的發展並不順利時,建議往回推到上一個發展動作,檢視孩子動作的進展情形。

爸媽可以觀察孩子能夠獨立站立多久?需不需要憑藉著物體來完成站立的動作?如果站立的時間並不長,亦或是需要藉物站立,有可能是腿部的肌力不足所導致的原因。

建議讓孩子扶著桌子或是沙發的邊緣行走,或者是扶著孩子的腋下以保護的方式,讓孩子憑藉著自己的力量做行走,當然讓孩子有機會攀附著物體做側邊的蟹行,也是很好的練習方式。當孩子在這一步驟、憑藉著物體行走熟練了之後,漸漸的他就能具有獨立行走的能力!

幫助寶寶踏出成功的第一步

對爸爸媽媽來說,看著寶寶放開雙手走出第一步,是既感動又難忘的;對寶寶來說,可以自己走更是發展的重要里程碑。那麼,在寶寶學走的過程中,爸媽可以給他什麼樣的協助?學步車有幫助嗎?學步鞋又該怎麼選呢?

寶寶的行走時間表

父母協助寶寶走路時,一定要了解,每個孩子的發展表現都不相同,也都有各自的獨特表現,獨自走路當然也不例外。這一天到來的早晚,與寶寶的智能、體位大小以及父母的親職能力都沒有關係。孩子們不會「故意」晚學會走路,而父母也不能改變或者加速寶寶學走路的速度。因此,我們首先要提醒的是,不必過於心急,但要保持密切注意,看看寶寶是否有合宜的、持續進步的行走反應表現。

根據過去的嬰兒發展研究文獻,以及粗動作發展的專門書籍《Motor Assessment of the Developinginfant》,絕大多數學者專家都同意,約50%寶寶在11.5個月可以放手走,90%可以在14個月獨自行走,而100%都可以在18個月自行走路。

另外,在一項最近WHO世界衛生組織主導、多國參與的嬰兒動作發展研究中也發現,嬰兒的主要動作發展出現年齡有相當大的範圍變化,尤以放手站立(平均11.0個月,區間為6.916.9個月)和獨自行走(平均12.1個月,區間為8.217.6個月)變化最大。至於能夠在支撐下扶站的平均年齡為7.6個月(區間為4.811.4個月),能夠在協助下走路的平均年齡為9.2個月(區間為5.913.7個月)。

值得注意的事實是,粗動作發展表現的年齡區間差異很大,就表示——正常孩子在走路的發展方面,是有相當大的個別差異,所以不可輕易地判斷為異常病態。

寶寶準備學走的徵兆

當孩子已經可以用雙手扶住桌子或牆壁時,背部的脊椎、臀部以及腿部已經可以形成一條直線,並且能穩定平衡的支撐自己身體重量有段足夠的時間(至少3~5分鐘以上),就可以知道孩子已經準備好要扶著走路了。這通常發生在67個月大之後,尤其是已經學會自己獨立坐著的孩子。此外,當孩子站著碰觸到直立平面或可以攀附的器物時(如客廳的小桌子),自然地表現出努力想要撐著站起來的樣子;或是以直立姿勢扶著物體時(如臥室的床沿),露出高興且自信的表情,這些情況也表示孩子要開始學習走路了。

雖然我們不能任意加速孩子走第一步,也不需要去預期孩子何時會達成獨立行走的目標,但父母可以藉由以下幾點作法,來協助孩子學習走路:

■ 提供適合學習走路的室內及戶外環境。

■ 讓孩子每天有多次機會直立站著。

■ 永遠跟在孩子身邊,讓他有安全感。

■ 加強孩子探索空間的意願和能力。

■ 多讓孩子自己扶著走,不要牽他或是扶腋下。

■ 鼓勵讚美孩子每一次的進步。

用學步車幫助寶寶學走,好嗎?

近年來的嬰兒動作發展研究指出,學步車會剝奪學步兒的各項學習發展,而且限制並不只在粗動作發展而已。一篇來自兒童發展與行為雜誌的文獻,比較了使用學步車及不使用的兩組嬰兒在動作及心智的發展表現(6~15個月期間)。使用學步車組的嬰兒有較慢的坐、爬及走路表現,而在貝氏量表(針對嬰幼兒的發展評估)的動作發展及心智發展兩項指標中,得分也都低於未使用學步車組嬰兒。並且這些延遲的效應,與學步車種類、使用時間與頻率,都有關連性。

 更重要的是,學步車的安全性十分堪慮,世界各國都有傷害及死亡案例報告(主要是造成頭部撞擊,尤其是12個月以下的寶寶),歐洲以及美加地區已有多國政府禁止製造販售學步車,以避免意外傷害的發生。因此,我們鄭重呼籲,父母應該給寶寶足夠的空間,滿足他探索環境的欲望,也應該盡量陪伴在寶寶身邊,讓他在目視關照之下,學習扶著走,再進一步獨立行走;而非只是放在學步車中,不但剝奪了寶寶的學習機會,也讓寶寶處於危險之中。

  爸媽停.看.聽:影響寶寶獨立行走的不利因素

根據個人在門診中的多年經驗,發現以下幾個影響孩子學走的不利因素,父母如果能夠注意避免,寶寶的成長自然順利可期。

● 衣物穿得過多或過厚,影響活動。

● 太常被抱撫,很少有機會在地上活動。

● 當體重過重超過同齡嬰兒。

● 生長不良,以致肌肉骨骼質量不足。

● 對攀扶曾有不好的經驗,所以畏懼不肯學走。

● 十分著迷各種手部動作,以致缺乏學走的興趣。

● 環境中無法讓寶寶扶著走或常被放置在學步車之內,缺少練習的機會。

 學走路一定要穿鞋嗎?

關於「學步兒穿不穿鞋好?」的問題,學界仍有許許多多的討論。目前的研究報告以及兒科醫界普遍認為,6個月大以前的孩子不需要太早穿上鞋子,以免腳部受到不必要的束縛,也影響腳部皮膚通透。再者,當孩子開始學習扶著站立的時候,要讓孩子的腳能夠直接踏在平坦而有適度摩擦力的地面上練習移動,以接受腳踏實地的感官與動作刺激,不但有助走路的學習,也會讓寶寶的足弓(又稱腳掌心,指腳底板彎曲的部份)正常地成長發育。也就是說,原則上對學走路的孩子而言,應該盡可能光著腳丫子走路。

當然天氣寒冷或外出時,赤腳走在戶外或者踏在室內冰冷的地上,可能會讓孩子覺得不舒服,這時候,在室內穿防滑襪既可保暖又不妨礙走路,而在戶外時,就可選擇一雙保暖、穿起來很舒適的鞋子。

寶寶學步時,穿著合適的學步鞋能夠幫助穩定身體重心,保護穩定性仍嫌不足的腳踝(因為腳底板面積仍小,而踝部四周韌帶發育尚未完整)。如果選到鞋面太軟、支撐力不足的鞋子,將使得足部保護力降低;而穿太緊的鞋子,讓寶寶腳趾無法完全伸展,腳掌無法確實貼地,無法有效吸震,容易造成腳趾變形彎曲、拇趾外翻等問題。

父母有時會覺得孩子走起路來,腿不直或是走路姿勢不太對。其實,孩子在5、6歲以前,腿部是否彎曲、走路是否外八字等,都屬於發展中的階段性變化。例如:3歲以前常有O型腿,46歲時又轉為X型腿,而外八字現象也多屬於34歲的暫時性變化,這些情形多可隨年齡增長而漸趨改善消失,如果父母仍不放心,請找兒童專科醫師或小兒骨科醫師協助進行診察。

 爸媽停.看.聽:怎麼幫學步兒選鞋?

幫孩子選擇適當的學步鞋,就不會影響腳部的發育。以下是給父母挑選時的建議:

● 鞋子尺寸大小合適,容易穿脫;坐著時不會掉下來、走路時不會拖著走。

● 鞋面透氣良好、鞋身輕。

● 鞋型符合腳型,腳在鞋內仍可活動自如。

● 鞋子前端較寬大,兩側與腳之間仍有適度空間,大拇趾和前端距離約一根大人手指寬度。

● 鞋底具良好彈性、可以將鞋底完全摺疊。

● 防滑性佳,不可有鞋跟。

● 明亮的顏色與造形,可以吸引孩子穿鞋。

 此外,快速成長中的孩子,更換鞋子的速度大約是23個月,因此父母應每月檢測鞋子大小是否合宜,再決定是否更換。

我的三位恩師!謝謝您們!

我的指導教授—台灣的法語名教授Julia Yang

( 休閒生活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huihuey1125&aid=179416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