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8/14 11:29:44瀏覽1802|回應1|推薦23 | |
秘書如果沒有得到老闆的充份授權,秘書會不會隨便說話表彰自己的[個人意見]?董事長特助如果沒有事先請示過,特助可能任意的做決定推動新政策嗎? 當一個被視為[國王人馬]的人說出同黨同志口中驚世駭俗的話語的時候,究竟他表達的是純粹的[個人意見]或者根本是國王試水溫的第一步棋? 你覺得呢? 國民黨對中國大陸尤其是北京政權的政治態度,一路從老蔣時代的[漢賊不兩立],小蔣開啟了大陸探親,李登輝的戒急用忍到馬英九的逐步開放,不難看出隨著時空背景政經地位的不同,中國大陸在世界以及兩岸關係中角色的演變。 從前中國大陸或者共產黨代表的是落後,貧窮,鐵幕,水深火熱,那時候的我們時時刻刻想著要[解救大陸苦難同胞],連郊遊遠足的時候都不能忘記這個神聖且偉大的使命。 漸漸的當鄧小平採取了改革開放的經濟鬆綁政策,開始允許大陸人民以[個體戶]方式營商並且開放外資的投入,短短二十年的時間不到中國大陸一躍成為[世界工廠],經濟成長每一年保持在驚人的兩位數,人均所得每一年都創下可觀的記錄,中國大陸的人民開始富了,角色從勞力提供者成為了世界各國積極爭取的經濟供輸者。 這樣的轉變和結果當年的老蔣絕對想不到,小蔣大概也沒有預料到有這種的轉變,而向來瞧不起中國大陸的李登輝(雖然他曾經也是共產黨員)可能也意識不到這樣的變遷,更別提二十年來依靠著政治意識形態存活的民主進步黨。 民進黨之所以能在台灣漸漸壯大的一個重要關鍵就是[仇恨],對國民黨白色恐怖的仇恨,對共產黨視台灣為一省的仇恨,對共產黨飛彈對著台灣的仇恨,對共產黨在國際場合中對台灣打壓的仇恨。這些加諸起來的仇恨,這些立即可以感受到的不滿,遠比開放中國大陸市場對台灣經濟產生的未來潛在助益來得更為直接更為有效。 這樣的一種[行銷策略]它對年輕人尤其是血氣方剛喜歡強調[本位主義]和[主體精神]的世代極有渲染的效果,它對年紀大的本土人士,它對長期悍衛日治時期享盡特權的本土人士有著極為顯著的拉攏功效,而這些剛好都是國民黨一直以來無法說服和取信的一塊市場。 長期下來形成了一個頗為怪異的現象,就是一種更為積極的[逃避主義]。年輕人紛紛選擇逃避接受中國大陸比台灣更具吸引力的事實,逃避接受中國大陸在國際上比台灣更為強權的現實,逃避面對中國大陸在政經實力上遠超台灣的事實,逃避台灣必須與中國大陸接軌才有辦法在國際上生存的現實。 所以一再地強調[台灣精神]以及[台灣主義]藉著這樣的一種動作來強化自己的自信,然後在這樣的一種精神渲染之下慢慢的眼中的世界只剩下台灣,一個以台灣為世界中心的全新概念隨即養成。 羞於使用正式的國號,因為擔心別人將之與PRC聯結在一起。 不願意面對中華民國的稱謂 不滿於世界舞台上僅能使用中華台北的稱號 急欲向世界證明/正名我們叫做[台灣]。 事實上如果這樣的導向是正面積極的結果它絕對是一件好事,一件可以讓國人更團結,一件可以讓年輕世代更加了解自己的好事,一件讓世界記住台灣的美事。 可惜,它的導向和演變卻不是這麼回事。 這些年來我們只看到強調台灣的結果就是漠視國際競爭的事實。 這些年來我們只看到[愛台灣]的結果就是讓大家變得更自私目中無人。 這些年來我們只看到重視台灣精神的結果就是不論任何場合,不管什麼議體,不尊重國際禮儀,不遵守遊戲規則,只在乎自己要表達的台灣精神,只一昧的要將自己所信奉的台灣主義強壓在別人的身上。 這些年來我們只看到主張台灣精神的結果導致了敵我立場的樹立和區分。 這些年來我們只看到台灣主義變成無限上綱的族群主義,民粹主義,不理性,沒有討論空間的強迫式主張。 愛國沒有錯,但這種矯枉過正的[愛國],這種目中無人沙文主義的[愛國],這種只知道台灣好不管別人不正視國家競爭力的[愛國],這種因為愛國而去仇視任何對台灣有[敵意]或[不敬]的國家/舉動/文字,難道又該被鼓勵然後變成是[主流]的聲音嗎? 我想,時至今日民進黨內部大概也不得不承認,不得不去正視中國大陸崛起的國際事實。 我想,兩岸發展走到今天這個地步,民進黨恐怕也不得不去面對必須在某些部份與中國大陸保持友好關係的現實。 畢竟就現實面來講,當中國大陸的資金成為世界各國維持經濟成長的動力來源甚至是主要來源之一的時候,台灣不可能獨善其身自絕於國際市場之外。 所以內部開始發酵,所以有了不同的聲音出現,所以開始找人來試水溫做測試,也才有陸生來台半年後納入健保的[荒唐提議]出現在向來反共不遺餘力的民進黨。 當然,這種[大逆不道]的事情怎麼可能成功?怎麼可能不被罵?怎麼可能不被檢討?怎麼可能不被國民黨笑?怎麼可能不引起社會的驚呼? 怪不得要出來滅火,出來承擔說明純屬[個人意見]。 其實,對於兩岸和平穩定發展,對於國家長久的經濟貿易基礎,對於台灣的國際競爭,這未嚐不是一個好的開端。雖然這樣的提議竟然是由民進黨口中頗令人莞爾,不過它也顯示了蘇貞昌開始尋找自己的歷史定位,民進黨內部那個[正視中國大陸]的聲音浮上枱面。或許對於台獨社團和基本教義派來說是個惡耗,但對於大部份的台灣民眾來說確是一項正面的好消息。 我們愛台灣,我們珍惜得來不易的民主成就,我們熱愛這塊土地這裡的人,我們驕傲於自己創造出來的各項世界級成就。不過我們也不能忘記國際競爭,我們不能漠視中國大陸市場,我們不能自絕於國際舞台,我們不能看不起別人敵視別人。人和人之間因為有競爭所以可以追求成長和進步,同樣的國與國之間也因為有良性的競爭和互動我們才能在激勵之下追求卓越。 中國大陸在體育上的成就,韓國在科技文化創意產業上的成績,日本在精密產業上的領先,我們不能當做沒有看到,我們不能認為沒有什麼,相反地我們應該更積極的去參與去了解去競爭。如果我們認為自己很厲害很了不起,我們就應該更加堅定的去面對挑戰,用實力去證明自己,用方法去獲得我們希望得到的成果。而不是只在國內罵人家,用輕蔑的語氣和態度去仇視甚至瞧不起人家,在臉書上宣傳叫人家不要買韓國貨,那樣的結果只有爽在嘴巴卻對國家整體亳無幫助,我們不應該一再地浪費時間和精力在這些地方! 勇於承擔,勇於面對,接受挑戰,才是我們應該拿出的態度。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