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17葡萄牙雙城之旅.Ascensor da Bica。
2017/05/13 10:18:42瀏覽1733|回應0|推薦7

  我對里斯本一直有個模糊的粗略印象,是電車、老電車。

  這麼說可能有點錯誤,在我實際抵達里斯本之前,我一直以為印象中的車廂是在路上跑的電車,沒想到在無花果廣場看到夜色裡的電車之際,才赫然發覺原來記憶裡的並不是古老的市區電車,而是另一種東西;瑜聽我這麼說,笑說我講的應該不是電車、而是纜車,那可是里斯本另一種特殊的交通工具,同樣是老扣扣等級的傢伙。


  里斯本的纜車共有三條路線,都位於市區內,這三條纜車都是為了連結里斯本市區高低落差甚大的區域而設立,分別為拉弗勒(Ascensor do Lavra)、葛洛里亞(Ascensor da Glória)以及畢卡(Ascensor da Bica)


  原本我打算三條纜車都去搭搭看,沒想到三條纜車之間其實不太順路,我們在里斯本的時間那麼有限、要去的地方那麼多,如果三條纜車都去搭會耗掉不少時間,在旅宿人員的建議與上網搜尋後,我們決定挑一條景色最好的體驗就好,那就是號稱市區三條纜車裡景色最優的畢卡纜車。

  然而,畢卡纜車其實距離我們投宿的旅店最遠。



  走出旅店,瑜領著我穿過拜薩-西亞都站,從後站出來那又是另一個世界,我其實覺得,後站可能比前站還要精采。


  瑜:你是把前站當成後站了吧?
  黑手:係阿捏!?


  走在蓋瑞特街(Rua Garrett)上,我們經過好幾間知名咖啡,瑜上回來里斯本已經品嚐過,但我還沒,我跟她說咱們這幾天一定要把握機會來這裡喝個咖啡,她點頭笑著沒說話,後來我才覺得,她當時應該在想傻子喔你、我們哪有時間特地過來喝咖啡?XD



  來到賈梅士廣場(Praça Luís de Camões),距離我們的目的地愈來愈近了。


  賈梅士是葡萄牙最知名的詩人,最著名的作品是「盧濟塔尼亞人之歌」,不過我沒看過,瑜跟我一樣對葡萄牙人的歷史相當陌生,她有記得我們前一天曾來到這座廣場旁的郵局寄明信片回台灣,其他誰是誰就搞不清楚,那也沒關係,正因為她搞不清楚我才有賣弄的機會。雖然,這次賣弄沒梗了,最後還是小妞跟我粗略講起誰是賈梅士。




  從廣場旁走過,奧塔西卡街(Rua da Horta Seca)直直走就會通往畢卡纜車,在城市裡旅行就像尋寶,好像知道寶藏在哪兒、不料下一個轉角又遠了,我們一邊跟著電子地圖的指示前進,一邊仍以最原始的目光掃描街道上的種種可能,彷彿在這般古老的街道上,高科技產品終將被淘汰似的。


  結果,探出陽光的藍天終於汰換掉輕雨的午間時刻。


  杜阿特貝羅街(R. da Bica de Duarte Belo),一條小巧精緻的街道,鑽出街道時正巧看到畢卡纜車橫街而來,不一會兒,那台用色顯眼且經典的台車就停在軌道盡頭,我們相視而笑,就是這個了!



  當然,車身又給塗鴉了,真的葡萄牙風情。XD




  畢卡纜車的坡度有點陡,纜車只有起點終點兩站,分別連接聖保羅街與康普魯道,也是最多旅人駐足拍照的纜車線,我們興奮地朝康普魯道的終點走上去,除了拍照,還想搭車,不過,跟我們有相同想法的旅人寥寥可數。




  或許是這一趟纜車體驗要價不斐(3.7歐)、或許旅人們沒有上下移動的需求、或許這終究是當地人的交通工具……有太多可能的或許,反而便宜了我們的拍照欲望;登上纜車後,司機小姐要我們稍候,時間到了就開車,這段下行車程只有四個人上車,頗為悠哉。


  相較於畢卡纜車,康普魯道也有老電車經過,好像那才是真正的大眾運輸工具,在里斯本,不管哪條線路的電車總是人潮滿滿,為什麼搭乘纜車的人會比較少呢?難道纜車真的是觀光用的嗎?若是如此,怎麼旅人們反而只想拍照而少搭乘呢?我想,跟路程有關吧,花這樣的錢只搭短短一小段路,不划算?




  不管怎樣,瑜和我還是上車了,即使纜車費用稍微高了點,誰知道下次來到這裡是何時?也可能這輩子就這麼一趟,把握當下可以的比較重要。畢卡纜車以和緩的速度行進,讓車上乘客得以清楚拍到沿路所見景物,車程約莫三分鐘,我們就從康普魯道來到聖保羅街,意猶未盡。







  我們在起點站拍了不少照片,老實說,畢卡纜車在聖保羅街的起點真的太融入當地街景,外地遊客即便經過也不一定會發現這裡有纜車站,當初建築設計的巧妙令人讚許。






  或許是我們造訪這天不是旅人遊客眾多的假日,纜車站靜靜的,車廂內也靜靜的,連同我們逛里斯本的心情也跟著靜下來,卻很雀躍,可以這樣遊覽知名古老交通工具,確實是城市旅遊的一大想望,瑜笑說,她終於補上前一回沒來得及搭乘纜車的缺憾了!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hiow&aid=102575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