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10/26 13:10:30瀏覽560|回應4|推薦27 | |
約了朋友吃飯聊天,兩個人都忙,不定期聚會是彼此默契。我們都不是交遊廣闊的人,對於合拍的友誼十分珍惜,從相約帶著幼兒出遊,到現在進入空巢期,一晃眼,已相伴走過一段最忙碌的人生旅程。
忘了是如何起頭,我聊著眷村的成長回憶,一向心直口快的朋友突然做出結論:「難怪某某說絕對不娶眷村女孩。」「蛤?」我震驚極了,不知如何接口。她旋即又強調一次,「真的啊!他真的這麼說。」然後,若無其事的岔開話題。
朋友口中的王姓媒體人,素來以眷村形象著稱,是否曾有此言並非重點。說話者,以自己的方式理解後表達出來,即便冠上他人之名,是否就能以「非原創者」,而兩手一攤撇清責任?個人價值判斷、對方內心感受,想必早就淹沒在不以為意的偏狹中。
那天是如何結束聚會已無印象,只知此後,我們從無話不談成了無話可談。
「不過是一句話,何必小題大作?」「應該是有口無心吧!」這世界充斥假裝,假裝無意,假裝看不見,還要假裝沒事。偏見與歧視,就這麼有恃無恐依附著輕飄飄卻鋒利無比的話語,到處流傳,傷人於無形。
我第一次進到小女兒班上當「故事媽媽」,就見到一個帶傷的孩子。
小穎不但個性早熟,連個子也明顯高同學一截,自我介紹時,比起其他孩子的羞怯忸怩,顯得落落大方許多。我正要開口讚美,沒想到鄰座小男生突然扮著鬼臉,促狹地大叫:「她是『大陸妹』!『大陸妹』啦!」原本笑嘻嘻的小穎立刻脹紅臉,哭著對小男生大吼:「我不是!不是!」教室氛圍頓時讓人如坐針氈。
這個閩、客夾雜的小村落,位處偏遠,村民多半久居於此,彼此熟識。隨著社會進展,漸漸有一些來自東南亞的外籍配偶,像小穎媽媽這樣的大陸配偶相對稀少。
小學二年級,應該是對大人充滿信任的年紀,卻已經承受來自周遭的另眼看待。能夠只怪小男生嗎?他不過是複製成年人的不懷好意。從「福山萵苣」到到「大陸妹」,從蔬菜到嫁來台灣的陸籍配偶,中性的語言在轉化中被夾帶歧視色彩。有意識者會刻意避免讓人不舒服的稱呼,怕的就是明知如此還刻意為之,那些因為集體責任分攤而逞口舌之快的人,真能從小穎的淚水中全身而退?
關於相互尊重的議題,孩子們越早學會越好,教室外的環境或許暫時無法改變,但在教室內,多希望他們能理直氣壯、抬頭挺胸,明白沒有人有權利對自己的出身置喙一詞。
那學期,在我的記憶中是溫暖的。我們玩角色互換,蒐集爸媽(或阿公阿嬤)的故事,品嘗不同族群的美食。閔南、客家、外省、原住民和外籍配偶,如果不是細細推究,又如何知曉,這個沖積扇頂端的偏鄉小校,其實就是台灣多元移民社會的縮影。
十多年過去了,和台灣人結婚的外籍配偶有了「新住民」的稱呼,帶有歧視意味的「外籍新娘」走入歷史,成長後的「新二代」成為社會重要資產。制度面的改革顯而易見,但,問題解決了嗎?
國中生嘲諷原住民同學是「番仔」;媒體在影片中稱客家人是「客人仔」;政務官輕蔑地說陸配子女是「小明」。這些詞語雖逃不過輿論和公評,是否也明示:族群多元是共識,卻也僅止於共識。
語言何其無辜,成為遂行個人意念的代罪羔羊。能不能,至少,從語言開始和解,讓善意流轉,使「尊重對方感受」成為一種社會基調。相較於政策與制度,如此公民素養,更令人期待。
附註:福山萵苣為不結球的嫩葉萵苣,因是自大陸引進的品種,又稱大陸A菜。 早期台灣農民為區別台灣萵苣,也簡稱大陸萵,漸漸被誤稱為大陸妹。2017年, 民間發起「福山萵苣正名運動」,認為「大陸妹」帶有歧視意味。農委會在隔年 做出回應,建議正名為「福山萵苣」或「大陸A菜」,不要再使用「大陸妹」一詞。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