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20故宮遊~她-女性形象與才藝
2021/11/04 08:00:00瀏覽3164|回應1|推薦32

 國慶假期陪梅玉姐妹去故宮闖關當風格收藏家,才想到去年曾跟著合唱團朋友去故宮遊,主題是-女性形象與才藝;在B1等待時,進來兒童學藝中心走走。(2020.11.18)

故宮透過「她—女性形象與才藝」特展,一方面展示書畫和緙繡本身所涵容的藝術美感,另外,也能夠激勵大家推陳出新,針對與女性相關的議題,發想出兼具有時代意義的嶄新觀點!參觀時有合唱團的朋友當導覽。

從唐代張萱 《明皇合樂圖》、周昉 《內人雙陸圖》到宋代李公麟《麗人行》、錢選 《招涼仕女》,是臺北故宮博物院特展“她--女性形象與才藝”的展件清單。

此次特展按照主題及年代,選展七十一元件書畫精品,在內容上將分為“群芳競秀”與“女史流芳”兩大單元。前者是以宏觀的角度,依序展陳自五代迄于近現代的書畫精品,具體勾勒歷代女性所扮演的多元角色與風格面向;後者則為女性書畫家的作品,儘管青史曾留名的女性藝術家,與男性相比,數目差距極為懸殊,但其中絕不乏筆墨清麗且風格獨具的佳構。

宋人 徽宗后 欽宗后半身像,右幅畫徽宗后,左幅畫欽宗后。兩后均頭戴冠花釵冠,兩側有下垂的博鬢,並以龍紋做裝飾。面部化妝相當淡雅,但在額頭、鬢角和兩頰,貼有珍珠花鈿。身穿朱領藍衫,上繡金龍和搖雉,描繪極見細膩富麗。兩后在靖康之難中(1127),遭金人挾持,相繼客死異鄉,境遇悲慘。儘管衣飾華麗,眉宇間,依稀隱現內心不安的情緒。

宋人 宋高宗后坐像

宋高宗先後立過兩后,元配邢夫人於靖康之難被俘,高宗即位後,遙冊其為皇后。紹興十二年(1142),邢后棺槨由北地迎回,吳夫人才正式被冊立。吳后夙喜讀書,翰墨修養極高,曾經為高宗代筆,深受寵信。本像所繪即為吳后,她頭戴九龍花釵冠,面貼珠鈿。身著深青色禕衣,上繡十二行對雉,並用朱色作邊飾,上綴以龍紋,華美至極。

明孝安皇后 明孝定皇后半身像

元人 元世祖后 元順宗后半身像;右幅畫世祖后,左幅畫順宗后。兩后頭頂所戴的罟罟冠,與畫成一字的眉型,是極為吸睛的元代妝容。元代畫宮廷御容,結合中原傳統與域外風格,人物臉型飽滿渾圓,雙頰泛紅,五官特色鮮明。衣領邊飾,採用伊斯蘭風的「納石失」織金錦,尤其精緻華麗。

  唐寅 畫班姬團扇;唐寅(1470-1524),字伯虎,號六如,江蘇吳縣人。自稱江南第一風流才子。擅詩文書畫,尤以畫藝見長;初師周臣,繼而研學李唐、馬遠、夏圭,山水獨具一格,位列明四大家。

本幅取材自〈怨歌行〉,畫班婕妤(西元前48-6)手持紈扇,獨自在棕櫚樹下悄然佇立,神情悵然若有所思,前景以蜀葵花點出夏末秋涼的時令。作者透過景境與人物的巧妙配搭,深刻描繪出畫中人的感情和際遇,讓觀畫者得以超邁時空,共感漢代美人的滄桑與情癡。

不清楚是什麼畫作,感覺和岳母(岳飛母親)有關係…..

姚文翰 歲朝歡慶圖;描繪闔家過年歡慶團圓的場面,庭院中嬉戲的孩童與後院忙碌的婦女成對比。

清人 油畫像;本幅戎裝女子畫像,二十世紀初曾訂為香妃像,但女子面容與維吾爾族形貌有別,推測另有其人。女真善騎,入關後仍秉持尚武精神,皇帝出行圍獵,常有后妃、皇子宗女隨行。女性著戎裝、騎馬射獵的圖像,表現出清宮女性不懈武備的獨特樣貌。畫作推測應是宮廷裝飾壁畫(又名「貼落」)的局部,是否為郎世寧所繪,尚無定論。

香妃或小公主?

元人 畫招涼仕女;本幅無款,畫幅左下角有趙孟頫之印。畫中,一名頭髮盤成大髻的紅衣美女,身穿簡易大袖寬衣及白色長裙,低胸無束腰,回首緩步徐行。身旁有梳雙螺髻的侍女二人,一人手捧擦拭的白巾,一人手持長柄障扇。雖題名為招涼,但紅衣者回眸淺笑,由侍女攙扶,頭簪簡易的步遙,與唐白居易〈長恨歌〉所述楊貴妃出浴情節相似,推斷為元代畫家的仿古之作。

盛懋 松梅仕女圖

陳洪綬 仕女;陳洪綬(1598-1652),號老蓮,浙江諸暨人。構圖布局,崇尚高古怪奇,卻又意趣盎然,是晚明極具影響力的變形主義畫家。本幅選自《雜畫》冊第六開。設色畫一高髻美人佇立回首,衣著典麗,配色妍而不俗。用筆古樸沉穩,線描轉折,於方折中隱含圓勁,誠屬其精心傑作。左方行書自題詩句二行,更添畫外意。款署乙酉,是他四十八歲所作。

陳洪綬 縹香;《隱居十六觀》是十六幅表現隱居生活的白描淡彩人物圖冊,每幅皆有用典。《縹香》選自第十五開,畫中女子手托一書,主題可能是與唐代才女魚玄機(844~868)有關。玄機曾在長安觀榜後寫下(自恨羅衣掩詩句,舉頭空羨榜中名),抒發女子無法攀桂折枝的不甘心聲。

陳洪綬 品梵

焦秉貞 蓮舟晚泊

五代南唐 周文矩 《仕女圖》;此幅傳為周文矩之作的畫中,桐蔭仕女憑欄展卷,旁見一貍奴相伴。圖中並無名款,然觀其衣紋,轉折剛健,與周文矩風格相去甚遠,當屬後世收藏者擅自附名,才有此標題。

唐寅 陶穀贈詞圖;本幅畫北宋初陶穀(903970)出使南唐,南唐派宮妓秦蒻蘭喬裝成驛吏女兒,試圖引誘,陶穀果然心生邪念,寫詞相贈。後陶氏在後主款宴中擺出正人君子派頭,後主遂令蒻蘭出來勸酒唱歌,歌詞正是陶穀所贈,頓時讓他狼狽萬分。

畫中人物刻畫,工謹微妙,陶穀拈鬚倚坐榻上,旁置筆墨紙硯,前面燃著紅燭。秦蒻蘭束髮高髻繡襦羅巾,坐彈琵琶,情態生動逼真,正是贈詞前後的情景。背景之樹石、竹蕉、盆花,乃至坐榻、畫屏也都精心刻畫,不獨佈局得體,設色秀妍,而且理趣兼優,形神俱佳。右上有唐寅題詩:「一宿姻緣逆旅中,短詞聊以識泥鴻。當時我作陶承旨,何必尊前面發紅。」詩情畫意,寓意殊深。

  黃慎 煉丹圖;黃慎(1687-1768後),福建寧化人,字躬懋,號癭瓢,揚州畫派名家。

本幅畫八仙中的何仙姑、李鐵拐與張果老圍爐煉丹,爐煙裊裊,虛實相映。畫幅頗大,作者在描繪與上色時,都顯得大膽不拘。人物的衣紋與頭髮、鬍鬚,充滿了輕重、疏密、粗細的變化,具有強烈的視覺刺激與飛動感,形成明顯的個人風格面貌。本幅為李石曾先生捐贈。

錢慧安 瑤仙獻瑞;錢慧安(1833-1911),字吉生,號雙管樓主,寶山人(今上海)。畫風融入西洋技法,為海派著名人物畫家。本幅畫仙女蟠桃獻壽,寓意吉祥,是民間典型的祝壽題材。女仙衣紋線條遒勁有力,人物神態表情嫻雅,畫家雖然自稱是模仿明代白陽山人陳淳(1484-1543)的畫法,表現方式則是依照自己意思,帶有鮮明的個人與時代色彩。

劉松年 桃花仕女;本幅以文石雕欄間,桃樹自左側斜出,枝枒上桃花含苞待放,春意如詩。花下女子面色紅潤,手舉紈扇略向前傾,似正撲蝶為戲。畫家取《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的典故,用春天盛開的桃花象徵少婦的明豔美麗,也巧妙地利用動態之勢,使手臂的肌膚裸露出來,雖舊題為劉松年(活動於1174-1224年間),但風格已透露出明代氣息。

李唐 文姬歸漢圖;本冊是以東漢才女蔡文姬(162-229)陷胡的坎苛經歷,做為創作背景的歷史故事畫。

全冊共十八幅,每段畫面對於故事情節和人物、車馬、配景,都有極細膩的描繪。每幅並附有〈胡笳十八拍〉詩文,成為圖文對照的形式。

 作者原先被定為李唐(約1049-1130後),但成作時間應稍晚。畫中雖有多處被補綴過,但大體仍維持了南宋院體繪畫的精麗特質。

李唐 文姬歸漢圖

東漢才女蔡文姬的心聲

國寶級藝術作品《漢宮春曉》是明代畫家仇英傳世的作品中,最有名的一幅。此作是長卷,橫幅長574公分,描繪人物有114人。請參閱https://www.epochtimes.com/b5/18/6/6/n10459990.htm

仇英曾被董其昌(1555—1636,明代畫家)讚譽為五百年來第一大家。仇英精於南宋院體畫,又善於擷取文人畫蘊藉典雅的趣味,所以能與沈周(1427—1509)、文徵明(1470—1559)、唐寅(1470—1524)並列為「明四大家」。

每個角落都是幅美麗的畫作

他的筆下既有謹細清秀、縝密明麗的意趣,又富有簡約勁利的風格。

他畫漢宮,從整體外形到局部變化都巨細靡遺地描繪。園庭宮殿構造繁複氣派,亭台樓閣、欄杆門牆都以界筆畫成,雕梁畫棟,精緻豪華;設色喜用青綠重彩,穠艷典麗。

此幅《漢宮春曉》中的人物,舉止但見神采,顧盼皆現風姿。整體予人華麗優美之感,雖擬古而不泥於古,對後世人物畫的影響非常大。

穿越二千年《漢宮春曉》重現後宮嬪妃生活

以春日晨曦中的漢代皇家庭園殿宇為背景,描繪後宮嬪妃百態;其中,並包含畫師毛延壽為王昭君寫像的著名故事。

 全卷構景繁複,用筆清勁而賦色妍雅。

除美女群像外,也融入了琴棋書畫、鑑古、蒔花等文人休閒活動,是仇英晚期歷史故事畫的精絕之作。

唐寅 倣唐人仕女;據《雲溪友議》所載,唐人崔涯以文采馳名揚州,詩詞深得讚賞。名妓李端端曾向崔涯求詩,獲贈詩句「一朵能行白牡丹」。畫中男子坐於榻上,凝視屏風前手持白牡丹的女子,正是李端端與崔涯相晤的情景。

文徵明 蕉陰仕女圖;文徵明(1470-1559),江蘇長洲人。初名壁,字徵明,號停雲生、衡山居士。文徵明個性嚴謹,很少創作仕女畫,本幅是故宮藏品中唯一的一件。無論是構圖或筆墨都表現得相當簡潔,不追求繁複與精麗,也不刻意強調仕女姣好的面容與嫵媚姿態,表達出一種復古與平淡的感覺,與當時流行的仕女畫完全不同,屬於比較文人式的作風。

元人 畫梅花仕女;梅花樹下,一名身形修長的美人,手持銅鏡,正專注地妝扮著自己。身側還點綴了奇石和水仙花,情境恬靜而優雅。美人額間所裝飾的梅花造型花鈿,是整幅畫中最引人注目的焦點,如此裝束,依據徐堅的《初學記》記載,畫中人應是南朝宋武帝之女壽陽公主。

趙孟頫 吹簫士女圖;趙孟頫(1254-1322),浙江吳興人,字子昂,號松雪道人。太湖石旁、棕櫚樹下,一仕女盤作於榻上吹簫,宋濂(1310-1381)題跋指出這張畫為趙孟頫所畫。山石以水墨染漬而成,與人物纖細的勾勒用筆形成對比,使得畫面在粗曠古拙的背景中,帶有秀雅的精緻感,透過仕女的神色表情與端坐的穩定姿態,成功地捕捉住當時專注吹奏樂器的氣氛。

衛九鼎 洛神圖;衛九鼎(約14世紀),字明鉉,浙江天台人。兼善山水、人物與界畫。

本幅採白描法,描繪洛神宓妃駕輕雲,凌步在水波盪漾的浩渺江面上。柔韌流暢的衣帶隨風飄舞,宛如遊龍迴轉,婉婉升起,充分展現空靈出塵之美。相較於其他洛神畫多作複雜的敘事性場面,本幅僅以單一人物作為主題,景境尤其高古。中段大片留白,左方見一處挖補痕跡,右方則有倪瓚題跋。遠方以淡墨意筆畫平緩山丘,應出自他人所添附。惟院藏衛九鼎作品僅此一件,益顯珍稀。

民國 丁衍庸 木蘭從軍;丁衍庸(1902-1978),廣東茂名人。早年在日本東京美術學校學習油畫,一九四九年赴香港擔任教職,積極嘗試國畫新技法。本幅以淋漓流暢的線條,畫出代父從軍的花木蘭,畫面右側不著上衣的士兵下跪仰視著,更加凸顯木蘭的驍勇與氣勢。線條及鮮明色彩雖然相當具有個人特色,始終沒有完全脫離傳統用筆,這也是他新水墨探索的核心。

民國 傅抱石 橫箏仕女           

羅聘 蘇小小像;羅聘(1733-1799),字遯夫,號兩峰,又號花之寺僧。寓居揚州,金農(1687-1763)弟子。蘇小小相傳是六朝南齊時(479-502)的錢塘名妓,她勇於追求愛情的形象深植人心,歷朝文人多有歌詠。本幅畫蘇小小著清裝像,以獨特方式處理其衣紋服飾,面容採用傳統畫法,刻畫出複雜微妙的人格特質。本幅為蘭千山館寄存。

清人 美人折桂圖;求取功名大概是古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宋代《避暑錄話》中記載,「折桂」與「登蟾宮(月亮)」都有獲取功名的意義,因此這兩個圖像便成為吉祥的象徵。畫家以流暢的線條與細膩的上色來處理頭部與手,描繪出女性的溫柔婉約,衣紋皺摺感,以粗細變化較大的線條來處理,是仕女畫中佳作。美人安靜祥和的表情若有所思,手中桂枝也透露出對於未來的寄望。

仇氏杜陵內史(仇英之女) 畫唐人詩意

邢慈靜 畫大士;邢慈靜(16世紀後期-17世紀初),山東人。邢侗(1551-1612)妹,因嫁大同知府馬拯為妻,亦稱馬邢卿。善畫觀音、墨花,工詩能詞,尤長於文辭。本幅畫觀世音菩薩,採白描畫法,並以金代墨,利用沈靜的暗底烘托出目的泥金線條,運筆簡潔而流暢。畫上並以泥金書四言八句贊語,表達禮佛、尊佛,和祈願之心。

 灰陶加彩仕女俑 ( 618-907) 唐代強調隆重的葬禮儀式,經常以豐厚的物品陪葬,一方面期望死者的來生可以過著衣食無缺的享樂生活,一方面也可以炫耀死者家屬的財富。所以唐代的墓葬裡常常看到大量的、以陶土製作的人形俑作為陪葬品,這件仕女俑就是其中之一。

唐三彩是繼承漢代低溫嵌釉陶器的工藝基礎發展而來的,是唐代淘氣的代表。這種低溫嵌釉陶器,是使用含有銅、鐵、錳、鈷等礦物作為釉料的著色劑,並加入鉛作為助溶劑,最後在約攝氏800度的環境中燒製而成。唐三彩顏色多變,不止於三種,以『三』象徵多種釉彩。唐三彩陶器主要用於明器和俑類,式樣繁多,體現唐代社會生活風貌,有唐社會『百科全書之說』。~鼻煙壺特展待續~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hine016&aid=169725993

 回應文章

米蘭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1/11/05 16:14

以前我買過故宮出版的畫作明信片,如今真的謝謝你的分享,讓我像親臨現場觀賞.

期待閱讀您新的文章,祝福闔家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