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菩薩心如虛空。一切俱捨 (傳心法要 \ 續 \ 之七)
2013/09/09 09:09:00瀏覽744|回應2|推薦3

@菩薩心如虛空。一切俱捨  (傳心法要 \ 續 \ 之七 )

十月八日師謂休曰:

言化城者,二乘及十地等覺妙覺,皆是權立接引之教,並為化城。言寶所者,乃真心本佛自性之寶。此寶不屬情量,不可建立;無佛無眾生,無能無所。何處有城?!若問此既是化城,何處為寶所?寶所不可指,指即有方所。非真寶所也。故云在近而已。不可定量言之。但當體會契之即是。言闡提者,信不具也。一切六道眾生,乃至二乘,不信有佛果,皆謂之斷善根闡提菩薩者深信有佛法,不見有大乘小乘,佛與眾生同一法性。乃謂之善根闡提。大抵因聲教而悟者謂之。觀因緣而悟者謂之緣覺。若不向自心中悟,雖至成佛,亦謂之聲聞佛。道人多於教法上悟不於心法上悟。雖歷劫修行,終不是本佛。若不於心悟,乃至於教法上悟,即輕心重教,遂成逐塊,忘於本心。故但契本心,不用求法心即法也。凡人多為境礙心,事礙理,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礙境,理礙事。但令心空境自空,但令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凡人多不肯空心,恐落於空,不知自心本空。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菩薩心如虛空。一切俱捨。所作福德皆不貪。然捨有三等:內外身心一切俱捨,猶如虛空無所取著,然後隨方應物;能所皆忘,是為大捨。若一邊行道布德,一邊旋捨,無希望心,是為中捨若廣修眾善,有所希望,聞法知空,遂乃不著,是為小捨大捨如火燭在前,更無迷悟;中逐如火燭在傍,或明或暗;小捨如火燭在後,不見坑穽(ㄐㄧㄥˇ)。故菩薩心如虛空,一切俱捨。過去心不可得,是過去捨;現在心不可得,是現在捨;未來心不可得,是未來捨。所謂三世俱捨。自如來付法迦葉已來,以心印心,心心不異。印著空即印不成文,印著物即印不成法。故以心印心,心心不異;能印所印,俱難契會;故得者少心即無心,得即無得。

 ~  (傳心法要 \ 續 \ 之七 )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higlfs&aid=8289716

 回應文章

S.F.果樂法施F.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3/09/29 08:58

求道者多如牛"毛";悟道者少如牛"角"。明師難尋、難求、難得。

自性明師無上覺、無上珍寶、甚為可貴、當知珍惜。

以心印心之法難契會;故得者少

心即無心,得即無得。


菩堤心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3/09/28 22:59

師父吉祥

感謝師父闡釋"捨"一字

然捨有三等:內外身心一切俱捨,猶如虛空無所取著,然後隨方應物;能所皆忘,是為大捨。若一邊行道布德,一邊旋捨,無希望心,是為中捨若廣修眾善,有所希望,聞法知空,遂乃不著,是為小捨大捨如火燭在前,更無迷悟;中逐如火燭在傍,或明或暗;小捨如火燭在後,不見坑穽(ㄐㄧㄥ)

印度人很宗教 喜施捨 但多心有所希望 有所求 這也是一般俗人信佛的心態 到也見怪不怪 現在明嘹這是小捨 有捨總比沒捨的好 只是發心的問題

大捨之人 是具佛性的人 一般人要修到此階段 實在是很長的路 感念我的先公就是如此的人 老公天性承繼這種特質 放得很下 享受一切 但持出離心 不為物所困 也不為事所轉 這是他高我很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