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新店溪畔的都會農園〉
2010/12/22 16:58:33瀏覽689|回應0|推薦1

〈新店溪畔的都會農園〉

從福和橋中央望向新店溪上游左岸幾百公尺,高灘地上有一座永和社區大學師生親手打造的人工溼地和市民實驗農園,如今已經有濃濃的綠蔭。

永和社大是很重視實踐知識與公共關懷的終身學習園地。二○○二年,一群社區學員成立了「水噹噹大地關懷社」,在中正橋下開闢了六千坪的濕地生態農場,後來因為土地被收回而無法持續。他們於是努力尋找,結果在公私部門都都給予協助之下,在福和橋上游的現址,重新闢出溼地的一片天。

農場成立之初以復育台中以北的台灣原生水生植物為目標,希望能成為北區水生植物復育中心。社員利用假日時間到野外採集野生的水生植物,移植到實驗農場復育,之後再移植到新店溪左岸的溼地園區栽種,讓已經瀕臨絕種的物種能在大自然繼續繁衍。這個結合社區共管機制的計畫,結合新店溪沿岸十一個里共組經營委員會,並整合了各項社區資源、舉辦各種工作坊,成為許多教學單位的課外教學場所和教學輔導案例,包括福和國中等學校,皆利用水噹噹的濕地園區來輔佐生物課程的教學。水噹噹的努力也獲得了國際的肯定,以「新店溪左岸濕地生態園區」提案,奪下二○○四年第五屆「福特保育暨環保獎」首獎,獨得新臺幣一百萬元獎金。

從一片荒地到復育數百種台灣原生物種的基地,是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台北縣政府衛生局、水利局、農業局等公部門協助完成的,成為公私合作的典範。

2005年底,由張瀚元老師執筆《當青蛙來敲門》一書出版,這本書正是紀錄新店溪左岸濕地構築的故事,瀚元老師跟他的另一半選擇在農場舉辦婚禮,許下以蒼天為證、大地為憑的金石盟約。

溼地農場的工法上,採取的是「膏狀底泥」的作法。池子底部沒有鋪設「不透水布」,他們整天穿著雨鞋踩踏水池來「擾亂一池清水」,等待懸浮的泥沙依照大、小顆粒沈澱,讓小顆粒自然地填補大顆粒之間的空隙,就成了「膏狀底泥」。既不會漏水,又能保持池子內的生物多樣性,保留濕地自我調整的能力。這跟許多所謂的生態池舖上不透水部或水泥打底的作法是截然不同的。

而池子中的水源來自家庭污水,這些污水經過礫間處理程序之後,引到池中經水生植物的淨化作用,之後就可以供應農場用水。他們種植了許多種類的植物,包括稻子,收割時節,非常熱鬧。

秋冬之交,正是甜根子草開白色花和芒草的淺紫紅色花多繽紛的季節。我們從花叢中望向景美地區,隱約看見景美溪和新店溪交會處,那裡有一座電塔,冬天時常常有蒼鷺停在塔上休息。

走下福和橋通往農園的小徑,先會經過一些資源回收場和停車場,這些作業的場所都顯得有些凌亂;橋的對岸有座古廟叫寶藏巖,寶藏巖坡下方有一條萬聖溪,下個星期再來說那裡的故事。

 
完成於 2010.11.16
播出日 2010.11.17

( 休閒生活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elin7777&aid=472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