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善緣聚合.小坑溪親水文學步道》~【為家園寫詩】系列七
2018/08/12 21:19:52瀏覽5249|回應0|推薦8

   壹、楔子~

                     水域的生命繽紛

              有的喜歡冷  有的喜歡熱

              有的愛急流  有的愛緩灘

                用心的大地工程師們

              努力營造多樣的棲身之處

                     魚梯  落瀑

              不忘留一條路給魚回家

                        真開心      

 

    這首2012/05/31完成的作品,是小坑溪設置文學步道的時候寫的,而書寫的靈感和為此出版一本小書,是很多善緣的聚合。

    大概是1992年的時候,「山水客工作室」的吳智慶老師帶我們一群人前往桃園復興鄉嘎拉賀山區,去看千年紅檜被盜伐的現場;當年剛考上高中的小女也一起登山,學習認知複雜的人世況味。

    智慶老師和被暱稱為「老樹爸爸」的廖守義老師,曾經合著一本《台北市珍貴老樹》,在1995年由台北市政府民政局出版。 

貳、溪畔老樹慶生.整治重視工法~

    有一天,接到智慶老師傳來訊息:台北市文山區小坑這邊一棵生病的大樹,由樹醫師楊甘陵先生治療好了,當地鄉親將〝搓湯圓〞為老樹慶生;那是我第一次前往木柵二期重劃區的小坑,那棵大病初癒的壯碩樹木叫「朴樹」,樹底下有一面光緒二年立的石碑,還有一座土地公祠,供俸著三尊分別是石頭、木雕、彩陶等不同材質的土地公神像。好大一群人就在這裡歡天喜地的搓湯圓,為大樹結紅彩帶,聽輕輕的流水聲;水聲相伴中,走往政大一街底斜坡上的古厝,ㄇ字型古厝正中土磚牆面是石頭地基、有槍孔;左護龍有紅磚牆;右護龍牆面貼了二丁掛磁磚。

    這棟古厝右後方另一棟老房子,住的是鄭老先生,聽導覽解說:老先生對前述老朴樹、土地公幾近晨昏定省,懿行可風。

    政大一街底斜坡這裡遇三叉路,最低那條是保甲道,可以騎機車達指南宮牌樓上方,沿途植物物種繁多;一條則通往前述古厝和鄭老先生家;中間那條穿過民宅的禾埕、再走約一百公尺泥土小徑,可接指南宮步道,可見步道大樹成蔭以及豐富的人文珍藏。

    1997年再到這裡的時候,發現源自標高551公尺猿山、全長兩公里半的小坑溪,下游六百多公尺河段已經用「近生態工法」治理,治理河段有一座石橋、三座木橋,蜿蜒小溪有很美的景觀;水質清澈,鳥飛蝶舞魚兒游。

    1998年,台北市文山區成立了台灣第一所社區大學,「主婦聯盟」是在籌備期間就積極參與的團體,住在文山區的我,被推舉擔任課程導師。1999年我為台北文山社大規劃一門【文山采風】課程的時候,小坑溪便成了我們的教室,每一期學員都好喜歡這裡。其中,有位學員—張秋蜜老師更是帶著兒子,長期在小坑溪進行觀察記錄;第一座木橋旁的楓香,就是他們母子觀察的重點,因為楓香除了擁有鄒族的美麗傳說之外,更有蟬兒年年大駕光臨。

    2004年,逢美國十七年蟬大發生,秋蜜老師就讀小學三年級的兒子,將在小坑溪兩年的〝玩樂經驗〞彙整集結,完成了一本自然觀察手工書,書名是《夏季裡的大聲公》。

    當年也有一位專研天文領域、住在木新路的女士,在夏天的傍晚,常常騎腳踏車到小坑溪,觀察螢火蟲蟲況;我曾經收到幾張她寄給我的明信片,內容:螢火蟲?隻、年月日,簡單明瞭。當年記錄到的螢火蟲況,一直不理想。

    http://blog.udn.com/selin7777/74085507《臺三線嘉義中埔鄉.深坑村種樹人家》文中,曾提及徐貴新老師和我,在2008年冬,把稿費用來印了三百本《山坡地保育.工法有創意》小書。

    2009年5月,第四屆全國河川NGOs會議在北投社區大學舉行,當年農委會水土保持局來參加會議的是林裕益先生,當他收到我送給他的《山坡地保育.工法有創意》、翻閱其中「在華山~縫補撕裂的大地工程」案例的時候,笑笑地跟我說,那正是他們水土保持局負責治理的任務;而我們很推崇的【雲林文學步道】,是當年水土保持局和雲林縣文化局合作完成的創舉;他們選了12位雲林縣籍作家為家鄉河流書寫的篇章,從中擷取一段雋永的文字,仿他們的手稿字型刻烙在大石頭上,擺在溪旁讓人們欣賞。

    20101月,台北市政府「大地工程處」成立,擔任第一任處長的正是林裕益先生;台北市郊山步道的經營管理,由大地工程處步道科負責。翌年,在內湖區一次步道活動上遇見林處長,我跟他們團隊建議:台北市是否可以來創造一條文學步道呢?他們覺得可以開始構思,但:在哪裡設置呢?

    我認為我可以「內舉不避親」,當下就建議:文山區小坑溪步道。理由就在前述那麼多人為這條溪付出心血、那麼多人在溪畔的營生故事、那麼多人體驗精采的教學歷程。還有一個重要的理由是:它離政大好近。可以試著邀請政治大學參與,他們各外語學系師生比方:阿拉伯人怎麼樣書寫他們家鄉的河流?、、

    在開始醞釀構思期間,大地工程處公務員們來走了幾趟,記得夏賢統科長來那回,我們走保甲道,道旁有一株盛開的梅花。有一回雨後去走,在保甲道泥土小徑上,還可以聽到小坑溪的流水聲。

    到了文學步道規畫設置期間,我突然接到台北市華朋扶輪社社長陳淑真女士的電話,跟我討論扶輪社持續推動愛護水資源的事宜。我馬上跟她建議說,台北市政府正在小坑溪規劃文學步道設施,但是沒有編列出版經費,扶輪社是否可以考慮贊助出版,為這段歷史作紀敘。 

參、扶輪轉動挹注.親水交會文學

    扶輪家族考慮的是「愛護水資源推廣活動」跟「文學步道專書出版」之間的連結強度為何?經幾度深思,我跟他們建議在書中彙入〈清潔劑的選擇〉〈簡易水質測試的價值和觀察的重點〉篇幅以呼應之,獲得他們的認同。於是立即邀約七個扶輪社的社長前往小坑溪踏勘,在土地公祠旁討論的時候,很有立下莊嚴承諾的氛圍。也幾乎在那同時,我每星期到那附近兒子媳婦家照顧孫女兩天,祖孫倆來溪畔散步的時候,我發現小嬰兒似乎會尋找水聲;而望向纜車飛越小坑溪源頭的天際,《山高不礙雲.澗小能留月》的主題意像於焉產生!

    於是進一步安排扶輪社先進們拜會大地工程處林處長,表達贊助出版小坑溪親水文學步道專書和認養步道的構想,林處長對於民間團體如此主動的協力,深表欽佩與感激。

          由於這些善緣的聚合,遂讓《山高不礙雲.澗小能留月》親水文學步道得以出版紀念專刊;由盧錫萊老師負責書寫六首古詩的賞析 、張秋蜜老師多年的觀察紀錄被編輯入書中〈步道為師〉專章、吳明聖先生寫工程紀事、我寫四則作品。

肆、迴響~

    2012/11/17小坑溪親水文學步道」設置揭幕的前一天下午,有來自廈門的「廈門市城市規劃學會」考察小坑溪,他們對如此靠近社區的野溪有這種治理工法和文學步道之設置,讓居民受到自然與文學薰陶,咸認是值得參考的範例。

    2014年是政治大學在台復校六十周年,校方舉辦一系列活動,我很榮幸參與協助規劃【文山小旅行】;當天,政大老校友張寶樂先生帶一隊走指南宮主步道,張秋蜜老師帶一隊走保甲道,我則帶一隊走小坑溪親水文學步道。諸位從照片中看到政大歷任張京育校長、吳思華校長和很多師生的熱烈參與。

    2014年暮秋時節,中國大陸萬科集團周副總裁率隊來考察台灣的垃圾處理情況,在參訪木柵垃圾焚化廠之前,我安排他們在小坑溪入口處的問號廣場,坐在問號上聽看守台灣協會謝和霖秘書長的說明,跟遠道而來的貴賓們討論我們台灣的垃圾政策變遷史、大廈垃圾處理方式與垃圾不落地、資源回收等諸多課題;我則跟他們說明,多年前經常帶隊從政大經小坑溪登指南宮,在指南宮凌霄寶殿那邊遠眺木柵垃圾焚化廠,探討「垃圾.堆肥.土壤的三角關係」,民眾參與促成政策改變的往事,他們均表示獲益良多。

     2015/08/08蘇迪勒颱風重創北台灣,但在政大一街小坑溪畔的構樹上,掛著紅寶石般的果實,其堅韌的生命力,教人欽佩與動容!

      諸位格友從本文所附的圖,可以發現我結識小坑溪20多年以來,雖然只為它寫了四首詩,但卻在這條小溪旁經歷很多很多帶隊經驗。

    走筆至此,讓我想起大約在【為家園寫詩~系列六】中提到的《揭開台北生態密碼~風火山林水》出版之後,我受邀到台北市政府建設局演講,在那次交流中,聽負責小坑溪整治工程的吳明聖先生說,當這項工程完工之後,他第一個帶來〝視察〞的是他的兒子,讓兒子親臨現場,看看爸爸用心承辦的任務,體驗完工之後的情景。

    他這席話,讓我深銘於心,所以特別請他負責書寫小坑溪的工程紀事,這席話也是我書寫靈感的來源。二十多年時光流逝,不管參訪者來自何方,甚麼時節到訪,每回陪伴走小坑溪步道,都倍感幸福

    歡迎諸位多認識一下小坑溪的善緣聚合,請閱後列篇章:

*http://blog.udn.com/selin7777/7484360《山高不礙雲  澗小能留月》系列之一

*http://blog.udn.com/selin7777/7484436《山高不礙雲  澗小能留月》系列之二

*http://blog.udn.com/selin7777/5823247《大坑小坑河道蜿蜒 指南山澗譜秋聲賦》

*http://blog.udn.com/selin7777/7484492《兩岸學子青春飛Young.踏查文山珍貴水源》

* http://blog.udn.com/selin7777/7427492《參與【環境教育是什麼?】策進研討會》

         ~以【指南宮步道上 探討垃圾焚化爐政策翻轉課題】加以詮釋*http://blog.udn.com/selin7777/4168171《政大~山水環抱的大學城》                                                                                                                                                                                                           完成於2018.08.12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elin7777&aid=114112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