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4/24 15:44:24瀏覽2951|回應0|推薦5 | |
根據英國科學作家 Mark Lynas 引人注目的環保大作 Six Degrees 為本所製作的《改變世界的6度C》 (Six° Degrees Could Change the World) 於 2008 年推出,昨天則在國家地理頻道的地球日專輯中重播,不帶感情、系統性地分析當溫度上升對地球將造成何種巨大影響。不難理解,均溫每上升一度對生態破壞也就越嚴重;事實上當上升超過2度C時地球暖化的趨勢將全面失控,形成惡性循環越演越烈;當溫度再往上走,我們所熟悉的地球和生活方式將徹底改變。片子描述的景象是我們無法想像或接受的。 所以臨界點是2度C,而不是3或6度C,首次知道這個真相讓我感受良深。 先複習幾個新學到的關鍵資訊:地球均溫至今已上升 0.8 度C,過去十年我們看到、讀到、聽到、切身感受到的氣候變化和災難都與這 0.8 度C脫離不了甘係;當廿一世紀結束前,地球均溫幾乎無可避免將接近 + 2度C臨界點,我們從今天開始所做的所有環保努力都是為了避免均溫超過這個臨界點;即使如此,四個影響氣候變化最劇的變數 — 格陵蘭島冰層、喜瑪拉雅山脈冰河、亞馬遜河雨林、以及海洋浮游生物 — 已經受到「無可逆轉」的傷害。傷害早已造成,我們只能減緩這些傷害,就像體質已傷的慢性病患,地球需要做長期調養,而且必須立刻開始做。 Mark Lynas 接受訪問時強調,我們只有十年的時間去採取積極行動,以扭轉目前的惡化態勢;然而這個訪問可能是 2005 年進行的,因為他又說出時限是 2015 年。我們只剩下五年,而不是十年。我們距離臨界點只剩下1.2度C。 關於「氣候危機」或「全球暖化」的溝通訊息不斷在演化,從幾部重量級記錄片的內容就看得出來。 2006 年 “An Inconvenient Truth” 以石破天驚之勢敲醒世人 (okay ,敲醒部分世人 ) ,緊接著 “The 11th Hour” 提出更多科學家的觀點和預測。二者借用高爾或狄卡皮歐的名氣去勾引全球目光,終於讓拯救地球的行動找到立足點。到了 “Home” 、 “6 Degrees Could Change the World” 或 “ ±2 每當重量級環保影片出現時,不少人將之視為媒體事件來炒,用參加大拜拜的心情擁抱它,等熱潮退了之後也就船過水無痕。真正關心影片內容的人很難不對溫室效應、海平面上升、雨林消失、草原沙漠化、動植物分布平移、海水酸化、珊瑚礁死亡、淡水短缺、乃至於人口爆炸一個接著一個重大環境議題憂心,緊跟隨知識滿足感而來的,卻是對人類文明最大危機的全然無力感。 知道這麼多「真相」後又如何呢?除了讓承受驚嚇的門檻拉得更高,除了將感官操得更麻痺之外,這些立意甚佳、企圖教育人類的警世紀錄片真能形成新的集體意志,造成民意板塊的全面移動,帶給政府和人民足夠壓力去展開有意義的改變嗎?別的不說,看完《改變世界的6度C》並瞭解 + 2度C臨界點後,我個人對均溫上升0.8度C的現況就沒啥感覺了,因為我的口味變重了,覺得這好像是可以接受、必須接受的事情。悲哀的是大部分人的反應跟我一樣,無視於 + 0.8 度C已是過去一千餘年最高的均溫水準,正在讓地球和人類文明付出沈重代價。 另一個集體麻木的特徵是開玩笑。既然無力也無從改變什麼,就在悲慘前景中找出一些幽默來自我安慰吧。我曾親耳聽朋友戲稱,未來最有發展的地方將會是今天加拿大和西伯利亞的凍原,當那裡的永凍層土壤解凍後,將成為暖化世界中的新發展中心,有識者現在就該開始佈局云云。乍聽之下,這是多麼有格調而睿智的玩笑話,充分展現人類生存自保的高等動物本能。但我不禁要問,自我解嘲可以幫地球什麼忙,這與棄械投降有何差別? 其實過去一年我還聽過更幽默、更有智慧的話:「人類沒有了地球就不用活了;地球沒有了人類才能繼續活下去。 」讓我們大笑三聲吧。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