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4/12 20:48:40瀏覽542|回應0|推薦10 | |
如果說James Cameron自編自導的《阿凡達》(Avatar) 自去年底上片以來激發了強烈的好惡情緒,應該沒有人會反對吧。喜愛者歌頌它劃時代的3D創舉以及視覺震撼,批評者則多在它劇本的缺乏原創性上打轉。 的確,Avatar故事套的是好萊塢歷久不衰的大片公式:正義化身的白人男主角在與弱勢文化接觸後,感受到該文化的單純美好,不恥於白人世界的貪婪和道德淪喪,轉而認同較次等的弱勢文化,帶領弱勢團體起而反抗,成為他們的英雄或救星。信手拈來例子一籮筐,常被拿來類比Avatar的《與狼共舞》或動畫片《風中傳奇》最為明顯;《神鬼戰士》和《蓋世奇才》(Charlie Wilson's War) 亦是如此。 較不直接的公式運用還包括Ridley Scott犯罪經典片《黑雨》,以及去年跌破全球影評眼鏡的南非星際科幻片《第九禁區》,前者中Michael Douglas是貪污的白人象徵,與強調榮譽感的日本警界(甚至黑社會)接觸後才脫胎換骨,但最後緝兇仍靠他老哥出馬;後者的主角原本是邪惡統治勢力代言人,陰錯陽差成了弱勢外星人一分子,自然得為外星人的存亡搏命,諷刺的是他最終目的是回去當地球人。無論怎麼變型,這套老掉牙公式反映相互矛盾的觀點:白人面對所支配世界的道德瑕疵與歷史罪惡感,同時卻又強化他們拯救世界的優越感和不可取代地位。 除此之外,Avatar世界裡還充滿著各式各樣隱諱的出處和象徵符號。納美人很可能混合了北美印第安人和貓科動物的形象創造出來的 (有印度人宣稱是源自古印度某王朝的王子云云,但眾人一笑置之);會漂浮的哈利路亞山則抄襲了中國湖南的張家界;甚至片子壞軍士所講的一句話 “You are not in Kansas anymore”也是科大導向他甚為喜愛的老片《綠野仙蹤》致敬。 納美人所居住衛星「潘朵拉」的名命顯然也非偶然。潘朵拉出自古希臘神話,宙斯因為火神無意間將寶貴的「火」種賜予人類而盛怒,決定另外再給人類一點「災難」和「禍害」來平衡,於是下令用泥土塑造出女人,再付予她各種屬於女人的邪惡或優良德性,流傳至今的「潘朵拉盒子」則象徵了各種人類的災禍,似乎忘了美德的部分。納美人的衛星之所以名為潘朵拉,無疑是取其全世界第一個女性的遠古含義,概念與Mother Nature是相近的,在這個母性的世界裡,各種善惡的生物與大自然平衡共生,它們甚至透過有形的身體構造連結在一起。「環保」意識才是Avatar所要傳達的根本訊息,可惜在兩極化的好惡辯論中被忽略了。 之所以再把這電影拿出來談起因於最近一則新聞。也許是有感他所傳達的環保訊息沒能到位,Cameron 加入了一項保護亞馬遜雨林的抗爭運動。巴西政府打算在亞馬遜河流域的某支流建造全世界第三大水壩 (我們都知道第一大壩在哪裡,後世的中國人還會懂「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意境為何嗎),建成後,面積相當於兩個波士頓市大的區域將永久被水壩的蓄水湖淹沒。與三峽沿岸居民能夠平和遷村不同的是,亞馬遜流域居住的都是世代與大河共生的原始部落,他們無法像平地人隨便被遷離河流重新開始,他們的生活方式將被徹底破壞。 Cameron 公開呼籲巴西政府重新考慮這項計劃,也順便承認亞馬遜雨林正是他心目中的潘朵拉。他日前還親自前往該流域的Xindo印第安村落表達支持,同時開始為Avatar倍受期待的續集勘景,他到達的前一晚村民被安排看了他的Avatar,無需特別解釋,不識字的原住民土著看懂了電影內涵,瞭解一位強有力的白人盟友即將到來。 “The Sky People have sent us a message… that they can take whatever they want… we will show the Sky People… that they cannot take whatever they want. And that this, this is our land.” (Avatar) 誰說藝術不會模仿現實呢。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