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6/02/27 07:18:05瀏覽920|回應0|推薦22 | |
中文底子從來不好, 不論是讀文言文, 新詩, 或白話文, 國文課, 永遠是我最想翹的課. 加上我不知道事情發生的始末, 也沒見到發言的全稿, 真不知說什麼. 我同意, 政府執行政策 一定要有成熟的政策方向及配套措施, 以向國人公開說明. 不在乎最後政策是增加鄉土文學, 或是減少文言文. 文言文重要, 不可否認, 中文的教學, 也許, 必須由文字學著手, 從漢字結構中, 字核, 字源的研究, 到基本用字的原則, 對此, 滿州的北京話, 或河洛, 或客家話, 何者為適? 接下來以文來講解, 文字中的假借字, 借釋字, 被釋字, 如何使用, 並教導其他知識. 之後, 要求的是, 一種閱讀, 寫作的習慣. 非如此, 全民的語言能力才能進步. 政策的關鍵是在於 到底要學生學到什麼? 暫且不管統獨, 中國傳統文化該被重視, 目前不被重視的程度, 是不容乎視的. 例如在年輕人眼中, 傳統二十四節氣等等, 似乎成了課外題材, 與他們不相干. 若是連氣候的變化, 週期都不懂 ,如何談人文社會的變化? 台灣一向以讀尊儒術, 而儒家的倫理論戰, 在世界各地的學界, 越演越烈, 一次與大陸高人的飯局上, 打了幾斤白酒後, 光談"清高"兩字, 一堆博士, 教授, 就談不下結論. 中國現代的文學, 受明代儒者, 史家的影響, 不可說不大. 讀過 John Makeham 翻譯的 An Overview of the New Confucian Intellectual Movement 論文, 並深深體會到老子在國內外與在台灣受到重視的差異, 總覺得台灣 近年來一直在討論的中國文化, 都是標, 不是本. 與目前的大陸比, 中國廣學史, 古代小說史, 當代道家與道教, 都是大陸學者研究的統籌, 重點. 並且在知識界已產生影響, 且開始普及民間了, 台灣, 相形之下是見拙了. 台灣的教育, 到底該如何走下去? 當年的精英教育, 教出了經濟奇蹟, 卻造成了社會倫理的黑暗期. 當兵時, 接觸了許多一般兵, 才了解到有多少人在求學過程中, 浪費了大半的時間. 追根究底, 我們的教育, 除了文學, 哲學, 社會科學, 自然科學, 應用科學, 都須要全盤撿討. 是否, 我們花了太多時間在中文課, 或中文課的範圍太攏統? 如果, 決定一週還是八堂中文課, 中文可否分為, 中國古典文學, 中國哲學, 中國人文, 等等. 如此, 可以省下生活與倫理, 公民與道德, 改為台灣文學課程. 甚至, 把社會課也挪一部份出來, 介紹鄉土教育. 台灣, 是一個移民文化, 大家須要對彼此尊重, 給每個人均等的教育機會. 以個人的觀察, 台灣的哲學科學, 藝術科學, 應用科學, 自然科學教育更是落後.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