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個孩子》
特殊的孩子在一般人眼裡是不待見的,一舉一動無法符合大眾所認知的行為準則,我曾經想過那麼像我這樣的人,人生有多辛苦我真的不知道,而母親生養特殊兒背後,承擔著眾人眼光的壓力有多大,我實在不曉得。在閱讀多麗絲‧萊辛《第五個孩子》後,像是得到救贖,又像是得到寬慰似的。只是潛意識產生的陰影揮不去,沒有足夠自信去看待我本身的缺陷,處在無聲的世界,我承認我很容易找不到歸屬感,甚至安全感不足。更多時候又害怕這世界依舊帶著異樣與我相處。
碰觸這多重議題時,我以為我勇敢走出來了,可以不畏懼眾人眼光,所作所為真真切切的符合社會規範,讀普通學校,擁有不錯的學經歷,有好的工作環境等等。對身障者來講,這可說是人生勝利組,然而內心裡像是缺了一角,終究還是有所差異。這差異來自於人跟人之間的互動與比較,就像海莉的第五個孩子—班,明明知道他的特立獨行,明明知道行為模式超出同齡小孩太多,但海莉總以她的教育模式要求他,言語間的威脅、恐嚇是為了控制他突如其來的憤怒、爆打傾向。
然而,在那個特殊資源及醫療缺乏共識的時代裡,身為母親的海莉是多麼慌張、害怕,甚至不知所措,這使我想起母親曾經有過的舉動,她擔心我無法學會與人說話交談,她不贊成我在特殊學校跟我自己一樣的小孩互動,因為將來的世界都是「正常人」的世界,為此我經常在某個人生階段裡,被孤立、被忽視、被漠視情感的需求。多麗絲‧萊辛筆下的主角竟讓我有著感同身受的情緒。一種被理解、被文字撫慰了多年的辛酸與痛。
《第五個孩子》讓我看見了人性裡的衝突面向,挑戰世俗的價值觀,人們所謂的「正常」與「不正常」不僅是拉大了距離。對於特殊的人經常帶著偏見相處,就像大衛、莫莉不以為然與惱怒,不願意面對事實的真相,每個人都只想逃避他們人生中所該有的責任,作者的故事裡,我才明白生活中所理解到的正常世界,充滿了歧視與偏見,讀著讀著不禁潸然淚下。
【作品介紹】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伍爾芙之後,最具代表性的女性作家
▌認識萊辛、親近萊辛的入門之作 ▌
她想到他時,沒有愛,也沒有感情,
她恨自己竟沒有半點正常的情分,
激不起一絲一毫的火花──
令她夜夜驚醒的,只有罪惡感和恐懼。
「在我們被撕裂、被傷害甚至被摧毀的時候,
將重塑我們的,是我們的故事,是講故事的人。
我們的最佳狀態,將是我們最具創造力的時候。」
──多麗絲‧萊辛
母親對孩子的愛是理所當然的嗎?
班,海莉和大衛的第五個孩子,還在海莉肚子裡時即有詭異的蠻力,總是使力踹著,讓海莉痛不欲生,得服用鎮靜劑才能暫時將之「降伏」。班有著古怪的長相,性格暴戾、野蠻;還沒學會爬或坐,就先會站,而後走。
班的降臨,讓原本親密和諧的家庭就此翻天覆地。
出於母性,海莉對班始終有愛,然而面對這個彷彿執意要折磨她的孩子,這份愛不知從何開始。她既想守護班,卻又暗自希望他從窗台上摔落、在大馬路上被車撞。整個家族對這名難以定義的孩子議論紛紛,而後終於協議將他送往「專收沒有人要的小孩」的機構,直到海莉決心將他接回來自行照護……
多麗絲‧萊辛擅長描寫人性裡的衝突面,挑戰世俗的價值觀,被喻為伍爾芙之後最具代表性的女性作家。故事裡的人物沒有善惡對錯,只是如實呈現生而為人的內在矛盾與拉扯,也藉由一個正常家庭裡宛如異教徒般的存在,讓人反思社會對於異己的包容性。
國際好評
★「《第五個孩子》是本讓人毛骨悚然,卻也讓人欲罷不能的書。多麗斯.萊辛以清晰的文字及高度的說服力,描寫一個家庭裡奇特、異質的小孩,而輕描淡寫的手法更增添其恐怖性。」──《周日泰晤士報》
★「《第五個孩子》擁有夢魘般的張力。介於自然主義敘述式的家庭生活記錄與師法科幻小說的寓言之間。一本完美的恐怖小說,讀它,戰慄不已。」──《獨立報》
★「有力的寓言,像科學怪人或人身牛頭怪的故事,激起讀者各種不安。它的力量來自寓意深長而非八股教訓。《第五個孩子》勾勒了令人憂懼的景象,忠實反映我們所處的世界,令人不寒而慄。」──《周日電報》
★「多麗斯.萊辛有本事選擇任何類型創作,並重新賦予新意;這一次,她選擇了恐怖小說。《第五個孩子》充滿戲劇張力、令人難忘,巧妙操弄人類最古老的恐懼。」──《衛報》
【作者介紹】
多麗絲‧萊辛(Doris Lessing,1919-2013)
二○○七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近幾十年來聲譽最為卓著的作家之一。諾貝爾文學獎的授獎辭如是形容:「她是描述女性經驗的史詩級創作者,她帶著懷疑精神,用火一般的熱情和想像力呈現一個四分五裂的文明供人們審視思考。」
除了獲頒英國最高榮譽勳位獎與最高文學獎項之外,她也獲得大衛柯亨英國文學獎、西班牙阿斯圖里亞斯親王獎、加泰隆尼亞國際獎,以及杜邦文學終生成就金筆獎。
二○一三年十一月,萊辛逝世,享年九十四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