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7/16 21:30:22瀏覽415|回應0|推薦13 | |
《烏鴉女孩》
不得不承認自己對於黑暗、幽微深沉的小說還沒有完全適應到可以好好讀完,與其說排斥,不如說是心理素質還沒有非常強大,因為每一次閱讀時,都會有不好的念頭在腦袋裡徘徊,隨著故事的情節而起伏著,不斷地自問著為什麼要讓這樣的犯罪率攀升,讓兇手可以輕易地逍遙法外,為什麼有些人可以理所當然的可以不受制裁?而女性在擔任警察的角色,為何還要持續承受歧視的現象呢?為什麼?女性特有的細膩、善於觀察跟分析,難道就不能跟男生平起平坐的嗎?這一點我就會反覆的問著、問著,企圖在書中找到解答。
《烏鴉女孩》分由兩個女性雙向進行調查,一個是女警荷內特負責調查、偵辦這起離奇的男童謀殺案;另一個是心理治療師蘇菲亞對特定的殺人兇手做心理剖析,企圖能找到有用的線索,而整書最大的特點在於除兩位女性外,同時還適時地加入維多莉亞・包格曼的聲音,好多個場景相互交錯,有時候是荷內特的家庭困擾,有個不成材的丈夫與兒子,兩人似乎與她有所疏離,本來工作上的忙碌確實會讓他們之間有著若有似無的距離,如果會出事,那倒無一例外就是了;有時是蘇菲亞與男友的互動,她似乎無法專注於親密關係,相處間存在著是只要對方在即有安全感即可;那麼維多莉亞又是在裡面擔任什麼角色呢?只知道她在童年時期即遭受父親性侵害的女孩,那是個揮之不去的陰影,然而為什麼會成為殺人兇手而必須做心理治療呢?也許一次次的看下去,自然答案就會浮現。
其實閱讀的過程中會遇到極具爭議性的黑暗話題就是:虐童及戀童,那種心理變態的手法真的會讓人不忍卒睹,有時候會想到底加害者跟受害者的關係是怎麼回事,道德上不允許的事情卻想衝撞這體制的牢籠,童年所承受的傷害到成年時,還是忍不住跟親密的人下手,這點放在台灣社會來看,其實也差不了多少,當我們義憤填膺時,躲在角落哭泣的小小孩們,又怎能去表述他們正在承受大人們的侵犯?有時這是一種循環方式發生的,比如維多莉亞的父親小時候也是被自己母親侵犯,所以他長大後也會模仿而侵犯自己的親生女兒,這點身體受教權,我們學校或家庭基本上不一定會教,縱然知識足夠也不見得可以保持正面的態度去教育。 《烏鴉女孩》確實讓人不安且驚悚、害怕又無言的一部。
|
|
( 創作|連載小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