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5/10/01 13:20:48瀏覽1049|回應0|推薦4 | |
這部電影的結構和《銀色、性、男女》(Short cuts)接近,每一片段都是一個完整的元素(element),本身不具特別意義,意義來自元素之間的組合關係,像一幅油畫,不過是一幅未完成,也永遠不會完成的開放式油畫。導演不打算用這些元素來堆疊出時間的深度,或是完整統一的成品,只是想用它們來說故事,描繪城市的景象。
這樣的敘事之所以不會變成欣賞的障礙,依賴的是一個大家都活在其中,好像非常熟悉,可是又經常受到驚嚇無法預料的「都市」。「都市」才是這部電影的主角,雖然是沒有露臉的藏鏡人。 電影如同小說都是敘事的藝術,因此「時間性」與「節奏」是最基本的元素,進入小說或電影,等於進入另一個世界,一個虛構、想像的世界。於是我們就有了三種時間:1.真實時間(real time),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的時間。2.虛構時間(fictional time),就是小說或電影內部的人造時間。敘事越複雜,虛構時間的種類、節奏也越多,加上不同種類的組合,虛構時間會變得非常複雜,馬奎斯的名著《百年孤寂》就是最好的例子。3.敘事時間(narrative time),它是真實時間╱虛構時間的介面,沒有了這個介面,真實時間與虛構時間將無法換算,讀者(觀眾)也就無法進入這個虛擬空間,欣賞作品。 一般我們看的好萊塢電影已經發展出一些敘事的模矩,像規格化了的電燈泡,使得觀眾可以很容易進入電影世界,既可以隨著影片喜怒哀樂,又可以理解電影的象徵意義。 所謂的敘事模矩就是把上述的三種時間以最簡單直接有效的方式連結起來,我們會看到一條主要的線性時間軸,叫做「劇情」,整部電影的節奏、故事的前因後果、角色的重要性都由這條主軸決定。例如主角就是距離主軸最近的人,虛擬世界以其為基本參考點安排相關角色、情節的關係,像週期表中的C12,劇情也就由主角來具體化,鏡頭要嘛是代替主角的眼光,要嘛就是上帝之眼。觀眾只需跟著劇情線走到盡頭,得到結局,然後燈光亮起,散場。 Eldorado和Short cuts的主角是抽象、缺席的藏鏡人「都市」,導演不採取(也不能)「劇情」式的敘事辦法,相反的,導演把主線打碎,變成一些各自擁有自己節奏的元素,然後以一個像公分母式的節奏來連結,此為這類型電影的精髓。 在這兩部電影中,導演改用「拼貼」的方式,而拼貼的基礎是「重複」,一種都市生活的特質,沒有了神話,只剩下人人幾乎相同的不斷重複的日常生活。詩意不在遙遠的彼端(無法親身經歷的世界,想像遠古時代人們生活的範圍。),也不在未來(未來已被謀殺),而在日常生活的縫隙之中。而作品就像中空的洋蔥,沒有終結,永遠地等待觀眾來一起(再)完成。 我想就是因為大家都生活在這樣的情境中,這部以重複為基準的拼貼電影,才會得到觀眾的共鳴吧!村上春樹的成名作《聽風的歌》廣受歡迎,是否也是這個原因? 後記: 這不電影應該最少有十年了,當初是在影展的時候看到的,散場後望著照在臉上的夕陽,人來人往,車水馬龍,一種疼痛穿過發熱的皮膚直達內裡,原來,這就是都市生活的寂寞。 |
|
( 興趣嗜好|攝影寫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