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知識學習與升學考試
2007/03/15 12:48:47瀏覽577|回應0|推薦1
「生也有涯,知也無涯」,是故搞教育的官員不應該逢迎上意,或是諂媚民情。即使是一意孤行的主觀成見,只要客觀條件上可以執行,就值得大家放手一搏去做和去嚐試,然後樂觀其成!

然而,台灣的歷任教育部長,大多不能免於「士大夫階級觀念」的陋俗。於是乎,逢迎諂媚便是基本配備條件,是否想要做出和原來不同的改善績效,變成是難以令人有所期待的不可能的任務了!

同樣的道理,基於生涯規劃和知識學習的原則理念,升學考試原因預設成人格養成、生活成長的一個重要過程,而非年輕時代,青春歲月的重要全部。然而台灣在承襲既有的士大夫觀念和官場風氣的環環相扣弊端,已然在教育改革上劃定了不可超脫和變革的界線。

言歸正傳,高等教育的終極目的在於為國選粹。提拔人才,去蕪存精的目的是淘選有心求上進的讀書人和知識份子中,最為擁有意願自主學習,投入求知和研究領域的專業人士。既然已有這個挑選的過程,基本的知識領域能力是必然具備的,本來不待外力強行篩選和苛求。

可惜的是在目前台灣繼承傳統陋習弊病,無法尋求改進的險惡環境狀況下,導致即使是擁有充分意願能力的知識份子,也有部分因為謀生過活上的相對其他國家艱困,而寧願放棄可能進階深造的黃金時段。就像現在的我一樣,「只求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問達於社會貴族社群」。

高等教育的普及勢必要透過廉價化的手段來達成。既然教育能夠通俗,價格變得低廉了,那麼所謂的珍貴知識也已經商品化(物質化),成為市場販售的資本和配備。此時真正的問題必然來臨,那就是在實際的就業市場上,人工的智力和勞力代價低廉化,成為企業和雇主的剝削生利器具。

倘若這樣真有益於台灣的企業競爭和經濟發展,問題還可能是正面的果。然而,由於政府行政部門本身的不能自重自愛,經濟發展政策配套困難,重重障礙,自我羈絆,導致企業無法自由競爭發展的因;外加上知識販售實質上的普及和廉價,企業本身面臨選才困難的處境,於是競爭力下跌,發展遲緩或甚停滯,也是難免的必然事情了!

這樣看來,重尚考試升學價值意義的風氣,可能導致知識學習上的實質忽視。我以為其背後理由在於個體和社群間刻意疏忽了求學生涯中的「比例原則」規範。

在此我想要詳述的求學和考試間的「比例原則」意涵如下:

舉例說明,倘若考試的意義確實建立在檢驗個人學習成效上,排除單純追求更高分數的外來因素。我若在一次正式考試中拿得八成實際分數(假設是80分),其中可能有二至三成的得分(大約16到24分)是取決於個人的應試技巧,作答策略和對於該應考科目的熟習經驗。其餘的必需完完全全倚靠考試前所有可能的知識充實和學習領悟或是研究體會。所以說,全部至少有五成(56分)以上的得分是該次考試可以檢驗我個人平日的學習成果和努力狀況。

雖說考試經驗和作答技巧的那兩三成分數也是不可輕忽的要件,總體而言,為了能夠在每場重要考試中奪得高分並脫穎而出,導致超過五成以上的得分是非基本功夫累積的成果,則是升學競爭的壓力環境造成的知識學習輕忽賤價的惡果。

我相信藉由升學考試環境物競天擇篩選學生的結果,必然產生更多為了應付高等考試而有利於生存在台灣當前環境的個體。這種現象在社會學的觀點上能夠闡釋,但是問題卻是棘手難解!

其實台灣各界的社會和經濟學家已然觀察並且注意這個風氣現象,只是還很少有人能夠從自己親身經歷中,明白闡述背後的原因脈絡。如今我透過個人主觀見解,交雜社會大眾的專家意見,已然做出不錯的事實評論,卻不知台灣社會的教育改革和政治變革是否還有突破和改造的契機呢?
( 知識學習考試升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ampt&aid=817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