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走進部落地圖
2011/09/07 20:38:03瀏覽1970|回應0|推薦13

就是看這張地圖 有感而發的寫了下面的文章

手中拿著彙集各部落的部落地圖,這是幾年前由原住民族人繪製而成,透過部落族人集體繪製,重繪原住民傳統領域與傳統知織。我利用這本地圖集,沿著族人們努力繪製的部落地圖,一一走進各部落的傳統領域,走進各部落的文化、歷史,走進遙遠的口述中。

花蓮市區-Duap'un

走在花蓮最熱鬧的花蓮市,一個名為Duap'un(大本)的部落,如果不注意看,很難分辨出這是一個部落。Duap'un意思是「容易淹水的地方」或是「湖泊」的意思,現在大家習慣稱這裡為華東部落。這裡原本是撒奇萊雅族人的居住地,日治時期,日本人在附近建港,讓部落範圍逐漸縮小,又加上此地為沼澤地常有水患,遷走了不少族人。

公共設施的建立,讓這一塊土地不再是「容易淹水的地方」,而成為一個繁華熱鬧的區域。當這裡的族人要重新建立部落的面貌時,仍然擋不住發展的潮水。這裡即將成為政府的徵收地,在地圖標示為公共停車場。

東海岸-Makudaay

走進東海岸,沿著離廣袤太平洋最近的台11線,進入位在花蓮秀姑巒溪的出海口北岸,一個叫做Makudaay的部落,也就是大家所知的港口部落。這個部落相傳是數千年前,阿美族的祖先登陸台灣的地點。

一個生長在中央山脈的布農族人的我,站在秀姑巒溪的出海口,找出標示我的家鄉「卓溪」的位置。家的位置離這裡,直線距離其實滿近的,只是隔了一座海岸山脈,卻孕育了不同的山與海的文化。聽著海浪推滾細石的綿長刷刷聲,想像著阿美族人登陸台灣的情景;聽著巨浪迎面撲擊岩塊的磅礡聲,想像著阿美族人與清軍爭戰的情景。

當我拿起手中的地圖,這個阿美族最古老的部落,在地圖上即將少了一塊,他們的耕地劃入觀光局東部海岸風景管理處,將標示為多功能公園。

193縣道-月眉、吉拉卡漾、螃蟹

193線道,是除了台11海岸公路,台9縱谷公路、台11丙線之外,另一條貫穿花蓮南北的公路,可以回到卓溪的路程。平常回卓溪的家,都不會走這一條路,因為這條路比較窄,也比較彎曲。某天,要找一個光復的老朋友,想從另一個角度,看看不一樣的花東縱谷,決定走這一條平常不常走的道路。

這一路上大部份都是阿美族的村落,首先來到一個名字很美的村落「月眉村」。這是日治時代,因為地形彎曲,彎的形狀就好像眉毛一樣,所以就取名為「月眉」,是一個典型的阿美族聚落。

往下就來到鳯林鎭,在眾多客家人和阿美族人的鄉鎭,有一個村落是由撒奇萊雅族所建立的。他們是在一八七八(光緒四)年的加禮宛事件中,遭清兵鎭壓,因而四散避居花東縱谷,其中一支遷到現在名為山興的村落,當時的部落名字為「吉拉卡漾」,具有歷史的地名,讓這個部落顯得很不一樣。

最後來到行程的目的地,大巴塱,迎接的朋友為我解釋大巴塱的意思:「大巴塱是阿美族語『螃蟹』的意思,因為溪中多螃蟹,因此成為部落的名稱。」這個地名說明這裡的生態應該很豐富,讓螃蟹喜歡在此建立棲所。這裡不只有豐富的生態,還有古老的阿美族文化,相傳太巴塱部落的祖先來自豐濱鄉的貓公山一帶,人依天神的指示而移居到大巴塱。

曲折蜿蜒的公路,沿途美麗的河流、青翠的山景、迎風搖曳的阿勃勒,一一輪流上演。部落地圖中的地名,不論是地形彎曲,而有彎之眉的「月眉」,還是因撒奇萊雅族的歷史地名「吉拉卡漾」或是「螃蟹」的大巴塱,會不會因為花蓮黃黏土150公頃的開發案,而消失其美麗的地名。

大光復地區-塔古漠、葛馹佤、魯巴斯

平常回家總是沿著台九線,光復則是行程的中繼站。有一塊土地就位在台九線旁邊明利村對面,一個廣大的平原。每幾年經過這個地方,都會變成不一樣的名稱,萬榮開發區工業預定地、花蓮鳳林休閒渡假園區BOT、跑馬場、輕航機園區,開發案總是變換他的面貌。

這裡原來是馬太鞍勇士保衛部落抵抗北南勢阿美的古戰場,當戰事結束後,馬太鞍的阿美族人在此地安居下來,稱這個地方為satefu「大水衝擊的隆隆聲」,日本人稱takomo「塔古漠」。後來受到日本政府的侵入才被遷往馬太鞍南岸的現在的部落。雖然搬離那個地方,仍然回到satefu耕作。這個由馬太鞍部落的阿美族農人胼手胝足所開闢出的農地,因各種的開發案,而漸漸不見。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另一個地方-Karowa(葛馹佤),這裡的阿美族人想要重回到這塊傳統領域土地上種植小米等其他農作。日治時期,日本人將這塊傳統領域收為國有,噶馹佤這塊土地的族人,於是就流落到八里灣、馬佛、大興、瑞穗等地。國民政府來到臺灣後,族人原以為可以回到噶馹佤這塊土地重新種回手中的小米。但是土地卻自然而然的被國民政府接收。

噶馹佤部落的族人一直到現在,只能遠遠看著這塊土地向政府抗議,訴求著想要回到這塊土地上生活,但這塊土地現在已有一部份土地成為花蓮平地森林園區,重回土地的夢想似乎遙遙無期。

灌溉大光復地區的水源就是萬里溪,萬里溪為花蓮溪一大支流,流域範圍廣闊,源頭遙遠而水流漫長。上游最出名的水源是中央山脈主稜上的萬里池,中游水量浩大,下游則是萬榮鄉的行政中心萬榮村。每一個族群來到萬榮村這個地方,都有自己族群的稱呼,阿美族人稱這裡為Mari`od「馬里勿」意思是上坡或緩坡地之意。太魯閣人稱這裡為魯巴斯Rubas部落。而各個政府都以建設及期望來命名,一九一零(民前一)年,因東線鐵路架橋於此地,而稱萬里橋。日本人也稱這裡Morisaka(森坡),因為這花草盛開,林木茂鬱。民國後政府則為了表示萬象更新,榮光照耀而命名為「萬榮村」。

現在的萬榮部落的族人,也漸漸地在公開場合使用魯巴斯這個地名,但水力發電廠是不是又要以建設為名稱「萬里水力發電廠」,蓋過將魯巴斯這個地名。

大光復地區位在花蓮的中間,是各族群交匯的地方,也是傳統與發展拔河的地方。我站在路途的中繼站,站在花蓮的中間,看著周邊的部落,面對發展的洪流,部落地圖是否能展現族人的傳統智慧,創造屬於自己的部落發展。

拉庫拉庫溪 daqkudaqku

走回到生長的地方-卓溪。這裡有一條清澄美麗的拉庫拉庫溪,溪名的由來有很多種說,其中一個是「無患子」的意思。一位我訪問的耆老這樣說:「daqku qai sia lukis tu ngan , aupa madia han iti daqku , at tupauni daqkudaqkudaqku是一棵樹的名字,因為這裡有很多daqku,所以就叫daqkudaqku)」從老人家口中知道daqku,漢譯為無患子,當布農族的名詞詞根重疊構詞時,如daqku其所衍生的語意是「很多無患子」的意思。

這條溪是布農族遷移到花蓮,曾經居住過的地方。溪的南北岸都還可以看到祖先在山中所蓋的石板屋。還有一些日治時代,日本為了要統治布農族人所建立的駐在所。我曾一步一步走進山中,進人祖先口述的地名,標記在自己繪製的地圖上。

地圖上標示的第一個是鹿鳴駐在所,要走到這裡,首先要走進拉庫拉庫溪旁的步道,從入口處往下走一段泥土路後,便可見到新修的鹿鳴吊橋。過了鹿鳴吊橋沿著步道走一小段,路旁地勢較高處,就是日治時代的鹿鳴駐在所。這個標示在我的部落地圖上的鹿鳴駐在所,可能因為一件水力發電廠開發案,將駐在所永遠的深埋在這一座水庫中。

這個歷史的溪流會不會消失在發展的潮流中;這些歷史遺跡會不會跟著鹿鳴水力發電廠庫的建立而消失呢?祖居地的歷史記憶是否也跟著被抹去。

走進部落地圖後

一步一步的走在部落地圖中,原以為會走進耆老的生活經驗和生態智慧畫出的地圖,卻發現正進入另一張他人繪製的地圖。這個地圖不是講述給族人的神話,不是土地的傳說,不是族人爭戰的歷史;而是繪製族人虛幻的發展夢想,而是編織旅人美好的想像的發展地圖。

看著兩張不同思維的地圖,讓我靜靜的走進思考中,其實誰不想發展呢?只要這個發展能繪製出永續的未來,可以讓族人們維持自己的文化與傳統,共同走進讓祖先歌詠的感動,讓後代讚頌的美好。

2011花蓮文學獎書寫原住民菁英組 第二名作品

( 創作詩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alizan&aid=562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