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5/16 12:00:05瀏覽1936|回應1|推薦10 | |
葡萄牙是16世紀的海上強權,與西班牙、荷蘭是第一批遍遊全世界的國家。澳門跟台灣一樣,都是葡萄牙著墨極深的地方,葡萄牙人稱台灣為Iiha Formosa(美麗之島),而葡萄牙人對澳門則是實質佔領以及經營。澳門開埠比香港、廣州要早,可謂是珠江三角洲的起源地。到後來英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之後,才取而代之海上強權,香港足足比澳門晚了將近300年。 我們一直踩著先民的足跡來過生活,但卻不知道腳底下先民的歷史。這是澳門人的悲哀,因為在殖民時期的澳門,以私立學校為主,澳葡政府沒有訂定完整的教育綱要,也沒有澳門人編寫出版教科書,學校幾乎都是採用香港編寫出版的教科書,每一所學校的歷史和地理課程,只有中國歷史、世界歷史、中國地理、世界地理等,學校既不教葡萄牙的歷史和地理,也不教澳門的歷史和地理,因此澳門學生對於過往發生在澳門的先民歷史,大部分來自耆老長輩們的口耳相傳,雖略有所知,但不深入,更不用說澳門街道名稱的由來,以及澳門市井小民的故事。
水坑尾是澳門最繁華的地方,他對於我的意義是逛街必遊的地方,但是對於這條「水坑尾街」名稱的由來,一無所知。看了這本書才知道,昔日的水坑尾是柿山和東望洋山之間的谷地,兩座山泉水合流的地方,形成一條天然的水坑,再流到填海前的南灣,街道位於水坑的盡頭,故叫「水坑尾街」。而水坑尾街早在四百年前的明朝就開始發展起來,來自西方的商船在南灣港口停泊,南灣是貿易登陸的地方,而水坑尾街就順理成章肩負起「商貿大街」的角色。瞭解這段歷史之後,原來我也正走在先民的足跡上面。作者引用一個比喻來說明城市與街道的關係:「如果城市是一棵樹,街道就是木紋,記載著城市的過去和特色。」過去「街上」是我吃喝玩樂的地方,也是聯繫感情的地方,透過這本書,讓我發掘被遺忘的「街下」不平凡故事。
澳門和香港是珠江三角洲的門戶,所以也擁有許多相同的歷史,香港有繁榮的電影產業,所以很多人經由香港電影來了解香港的歷史,例如黃飛鴻系列電影講了很多華人「賣豬仔」(販賣華工到外地)的故事。澳門媒體不成氣候,內容不廣泛,也不深入。因此當我看了這本書後,我才知道,原來澳門曾經也是一個豬仔交易的出口港,上網一查,澳門居然是豬仔的最主要基地,令人看了冷汗直流;人口被販賣,不只只有美國,還有中南美洲、東南亞等地。有一條已經消失的街道「柴船尾巷」,那裡曾經有一間被喻為澳門最大的豬仔館(知咕洋行),見證著「賣豬仔」的興衰,從賣豬仔變成賣軍火及珠寶,最終轉型為賭館,然後走入歷史。在這裡,我看到了三代以前華人的血淚史。
澳門有很多街道名稱,對我們從小生長到大的澳門人而言,不過只是一些無意義的漢字所拼湊而成的名稱,更不用說中文字下對照的不知所云的葡萄牙文,這本書告訴了我們很多街名的由來,讓這條街多出許多樂趣,有些雖然只是沒有意義的發音,但是也有許多可是有考究的,愕街、天神巷、牧羊巷…,都能寫出一段先民的歷史。 但是能夠跟我的記憶所連起來的,應該就是澳門的產業。澳門三大產業是神香、火柴、炮竹。最有代表性是炮竹,氹仔的炮竹業,曾經是經濟發展的火車頭,由這個炮竹業發展出一個聚落。只是很可惜,過往的產業並沒有隨之開發成為一個觀光據點,連同路環曾經盛極一時的造船業,都未被重視。與其在氹仔看氹仔博物館,還不如實地去炮竹工廠體驗一番。最近路環荔枝碗造船廠開始被拆除,使我有些惆悵,希望我們能夠好好的重視這些產業的遺跡,發展新的文化創意產業。 去年回到澳門,走進瘋人斜巷,發現巷子裡面正在搞文創。一樣的街道、一樣的建築,但是多了藝廊、多了街頭藝人、多了一些文化展品。 返回斜巷入口的塔石廣場,或許現在的學生、遊客和外勞都不知道那裡曾經是澳門人的足球場,放假都會去哪裡運動,而現在卻成為了一個廣場,還多了一條很驚險的地下車道。足球場是記憶中的照片,而塔石廣場是現在行走的路線。哪一種建設比較有價值呢?兩種都很有價值。但是能夠成為可追溯發揚的歷史,那就更有價值了。
自從大學畢業以後,每次回到澳門,發現每次看到的風景都不一樣。想要跟朋友介紹澳門,但是每年的介紹詞都可能會不一樣。 我在大學畢業後的這段時期,正值澳門在準備回歸的時候。那時候才蓋了一個澳門機場,不像以前離開澳門,總是要先坐船去香港,才能搭乘飛機到世界各地。那幾年間,澳葡政府把所剩下的錢,拼命拿來建設。除了澳門機場之外,例如:融和門、大三巴前的男女與狗、東方拱門、觀音蓮花苑…等等。每次回到家裡,家人就說哪裡又蓋了個什麼。 到了回歸之後,澳門的建設力道,依舊非常凌厲。這段時間的建設,大多與旅遊和賭場為主。例如漁人碼頭、旅遊塔、博物館…等等,賭場仍然不斷如雨後春筍般地冒出。正如我同學所說的:「原本澳門只有一個賭場,養活了一個澳門;後來開了第二家(金沙)賭場,讓政府的錢多到花不完。怎麽辦?又來了第三個賭場…」
所以十幾年來,每次我一回到澳門,都還是依據最新的旅遊書來逛逛,幾乎每次都會去澳門旅遊局拿最新的資料。 但是旅遊發展到了極致,在思考的是什麼?應該就是文化,也就是這幾年非常火紅的文創產業。以台灣為例子,這幾年已經環島好幾圈,所有的名勝古跡幾乎都走過。到後來玩的地方越來越小,但是也越來越精緻,因為台灣每個鄉鎮都有每個鄉鎮的文史采風,讓遊客有了新的玩法,即使美食,也要結合「在地」的特色或是「X年」老店;就算是一個平淡無奇的風景,卻也能寫出一長串故事,這是舊瓶裝新酒的新感受。 或許在40年以後,澳門賭城風華不再,但是還能維持住永續的價值,就回歸到這一條條記載著城市過去和特色的街道。而這本書,將是寫出一長串故事的靈感泉源。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