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5/20 11:52:02瀏覽628|回應3|推薦21 | |
兒子的老師打電話來關心孩子的心情,因為孩子參加科展在縣內複賽中鎩羽。 一向神經大條的兒子除了一點失望外並沒有太多的情緒,倒是老師自己為孩子們抱屈。老師認為科展中有些作品遠超出國中課程範圍,指導老師的斧鑿頗深。而老師最不能釋懷的是,幾個孩子花很多心思反覆嘗試、推演、運算...每個人都有推演出自己的一套獨創的(不是抄襲改良的)公式,却因評審質疑主題徧離「數學科」領域、沒有給孩子太多表現的機會。(科展分物理、化學、生物、數學、生活與應用科學... ...等不同領域。) 準備科展一直是資優班的重頭戲,七年級上學期期末通過資優班甄試後、七年級下學期一進入分散式資優班的課程,就開始接觸「獨立研究」課程,為科展做準備。七下暑假開始,在老師的指導下,從定題目、找資料、討論、研究、做報告......反覆討論、修正,到八年級上學期期末完成作品,前後超過一個學期。有幸進了複賽,這學期繼續製作精美的海報看板、再三演練作品發表,才能將作品完美呈現在複賽評審眼前。 長久的準備就為了這場比賽,落敗,難免失望。可是老師急著打電話來說明落敗的原因,我想主要也是擔心家長的觀感吧! 在資優班為了科展投入的心力可觀,可是原班的作業、大小考、段考可一樣也沒少。曾經有家長反應,科展成績必須非常優異(好像進全國的比賽)才能在高中入學甄試加少少的分,「幹嘛那麼累」~怕影響課業、又沒辦法得到優異成績,得不償失~主張不參加科展。 老師在這樣的壓力下,仍然鼔勵孩子參加科展。而且老師堅持科展作品由孩子主導,老師僅適時的指導。他們這一班報名七組、三組進入高雄縣的複賽,最後得了一個第三名、一個佳作,只有兒子這一組落敗。 填鴨教育、紙筆考試... ...讓孩子早已失去「做學問」的能力與樂趣。我很佩服、也很感 我認為,比賽的結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過程中學到什麼。 完成科展作品的過程中,蒐集資料、彙整資料是學習;嘗試錯誤、修正錯誤,是學習;團隊合作中討論、溝通、協調,也是學習;過程中難免有瓶頸、有挫折,面對挫折堅持不放棄,更是一種學習。甚至在課業和科展(還有休閒玩樂)中,如何分配時間精力、如何取得平衡,都是學習。 我想,基測成績多個十幾廿分、校排名提高個五名十名,都遠遠不及準備科展的過程中一切的學習。不管科展第幾名,在準備科展的過程中,孩子「做學問」的學習態度讓我覺得孩子是我心目中的第一名。 ***** ***** ***** 昨天寫完「不以成敗論英雄」,一早的晨間新聞就看到這則新聞「故意踢和聯手晋級 小學足球賽惹爭議」, 有的報導更以「小學生打假球」的聳動標題報導。 姑且不論是「和局策略」還是「打假球」,倒呼應著科展指導老師為求指導的團隊勝出而插手學生的作品、剝奪學生摸索學習的機會。這場球的「和局策略」也剝奪了球員展現球技、發揮運動家精神的機會。 「不問過程,只問結果」,這就是普遍存在的教育態度... ...可悲!!!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