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5/01 22:58:50瀏覽1086|回應0|推薦16 | |
最近看了<+天龍的凝視:時薪115的生存體驗+>以及<+天龍的凝視:時薪115的生存體驗(2)+>,這兩篇文章很值得看,有所感覺,便寫了心得。 有時候我也在迷霧之中,用著伶牙俐嘴以及自以為看透的眼,冷眼看整個社會結構,總自顧自的凝視著生活周遭,生活經驗比我豐富的一堆、宿疾纏身的人也不亞於我,然後工作能力比我強的也大有人在。進入研究所後,大學所學重新洗掉,藝術家的性格我沒有,創業家的膽我沒有,我謹守自己認為的作業流程走,但是討厭社會架構的‘’主流流程‘’,那大概會毀了“創意”吧,主流故事裡,念完研究所然後就進入大公司,尋求穩定的工作,然後終老一生。 流動在哪裡? 似乎是個謎,我很欣賞這位不務正業的心理師,寫出了勞動流動的幾個癥結點,這點很像一本書<我在底層的日子>(註1),現階段的社會問題觀看的角度,還是以菁英階級凝視為主,但這很不妥,主流故事總是忘了說,在邁向成功之前,走了多少冤枉路。
我曾用<三頭六臂形容超商店員>(註2),一個店員攘括各種專業例如咖啡、影印傳真、賣衣服、賣票等,甚至有些地方還可以量血壓,這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勞動概念?我始終懷疑著。那些超商店員也許突然會懷念以前巷口的“柑仔店”的單純。
千萬不要看行政人員坐在辦公室很輕鬆,每天工作完,回家只想睡覺是真的。因為有太多鬼打牆的事情一直做,很像吳剛伐樹。另外如果有接什麼計畫的,你就要變成超專業客服人員,例如哪個主計很難喬,說要匯款怎麼還沒匯款、公文去哪裡?有時公文像少年pi一般,不知飄去哪裡?又或者是被壓在哪座五指山下,只好拿起電話一直打,可能比葉問打10個還多了,我是說打電話(以上若有雷同情況,純屬巧合,或者就是這樣吧!?)。
勞動中,研究生的角色並不讓我吃香喝辣,這一類的工作很多是夜間部學生擔任,此時我更佩服這一群白天工作,晚上上課求學的學生,我也在這些人身上看見社會階層沒有因“教育”產生改變,如同社會再製的概念,再加上正逢貧困的世代。這些受教育部不當政策,而幾盡消滅的技職教育生,該何去何從?也是個大問題?
敬所有堅守崗位的勞工朋友、勞動節快樂 +天龍的凝視:時薪115的生存體驗(2)+ 註1我在底層的日子讀後感 註2 三頭六臂的超商店員 戲劇理論名詞解釋 Goffman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中提出所謂的台前(front)與台後(back)概念,解釋人們為什麼在此兩種情境中,會扮演不一致的印象角色,其認為每個人都實際參與日常生活中的演出,尤其是有意表現出行動時,就是在表演(Goffman¸ 1992[1959];Davis & Baran, 1993[1981])。
Goffman以為,表演者是為了符合觀眾所期待的角色而呈現在舞台上的形象。也就是說,個人在台前表演,揭露自己,是因為要展現給他人看,為了要讓他人對自己留下印象(image),藉以維持他人對自己的認知,建立認同感,在意在舞台上或舞台下是否會被稱讚──表演者會刻意表演出符合對方期待的形象;但下場後,角色期待結束,表演者就會恢復原來的個性(呂淑怡,2003) 引自:http://reader.roodo.com/fayefaye229/archives/1134820.html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