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9/27 00:10:55瀏覽421|回應0|推薦6 | |
接觸社會企業這個議題約莫有1年多的時間,在這中間接觸許多社會上對社會企業關注的人,包含台灣一些社企的創辦人、官方、學界、大眾等,也試著去想像這樣一個理念和概念在台灣會長成什麼樣? 這個問號很大,答案也豐富。 看了幾本書,跟大家分享書單 藍毛衣 鄉村銀行 社企力 小幸福小經濟 社會企業台灣與香港的比較 社會資本 這些書是豐富知的來源之一,也試圖用拼圖方式,形成自己的觀點。當然帶著些觀點,交換討論時,偶而會撞到牆壁,觀點會循著每一次撞牆,產生進化,當然也可以從不同人身上,獲取不同的社會資本,個人覺得社會資本指的是華人世界裡的人際網路"關係",當然這層"關係"可以轉換成各式各樣的資源,人、資金、物品,在自由的狀態下,開始形成所謂市場,產生的是一種資本世界的呈現。 當然社會企業,也在這偌大的社會宇集合中,勢必要去面對市場,需求等課題,一旦這個議題,在社會企業的運轉中,而被解決,也許社會企業是可能消失的,在於完成它的階段性任務,代表大眾生活得到了改善,當這個議題解決,那需求消失之後,自然也不用提供這類的服務或是產品去填補需求。 從事社會企業,另一個重要的課題在於自我的認定,有些時候,並不是很認同將所有的人都畫在這個圈圈裡面,社會企業光譜可以解釋這樣的問題,然而立法、修章條都在顯示國家機器的僵化,和誤以為對你好的本位思考。 聽過許多社會創業家的分享,其實重點還是"創業",如果太浪漫而燒光熱情,那就請不要嘗試創業,拉回到社會企業,道理亦是相同的。 過去小弟覺得談論社會企業時會有很多"道德"的光環,是一種虛無的假設論述。越來越體認到這四個字,現階段於台灣還是充滿慈善而非公益,如果這層社會光環,將自己創業逼到,需求層次中的溫飽都無法顧及,還能談得上是社會企業嗎?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