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打開生命記憶的鎖鏈 記憶之都自序
2008/08/07 09:13:46瀏覽1961|回應0|推薦4

現代科技什麼都做得到,就連生命的複製也都易如反掌 

只是生命的極限、人類文化的極限,科學就是無法突破,像是如何讓人們永生不死,脫離死亡的惡夢,幾千年來,「永生」都是人們熱烈追求的終極目標,人們卻始終差那麼一步而扼腕嘆息,仍得躺進棺木裡面默然見著上帝,才得知自己的渺小。 

地球近年面臨急遽暖化的嚴峻考驗,南北極冰棚因暖化而大量崩解,這可不是製作一艘諾亞方舟,就可以完成好萊坞電影裡解救人類的輕鬆任務,這更不是嘆了幾口氣後,就可遺忘的人類悲劇,始終不懷好意想吞吃陸地的大海,逐年升高的海平面,對著陸地上無知的人們凶狠窺看著 

人們如今要抵擋難熬的酷暑,還有不知何時降下的惡雨,彷彿我們一輩子都要待在微波爐裡渡過熱浪人生,像我目前寫作,烈日一早就逼迫我滿身大汗,自己可能會淹溺在自己的汗海裡,此外,還有那些隨時會襲擊島嶼的大雨,形成滂沱的洪流,用力折斷橋樑的腰身,竄流在街道與街道之間徘徊,衝撞人們不堪一擊的文明  

除了這些問題科學始終無能力之外,記憶以及生命的精華-靈魂,一直是眾人欲解開的難題,靈魂與記憶始終無法像電腦檔案般隨手按下幾鍵,就可「複製」、「貯存」、「剪下」、「貼上」,讓它們在電腦晶體的記憶裡占有一席之位,它們總是讓人們無法捉摸、無法逮捕。有些事因科學的介入,我們對於生命的認知,有了波濤萬傾的想像及影響….

這正是《記憶之都》最想探討的議題,如果人們雙眼所看到的影像及記憶可以全部「貯存」、「複製」,我們的一生是不是可以完整搜羅?我們就可摘下時間和空間如緊箍咒般的限制,我們至少可以先做到記憶的永生不死,離永恆僅僅差那麼一步(但還是如此遙遠),在小說的想像中,人們未來因科學的發展,成功製作了腦記憶晶體,成了人們記憶的舍粒子,記錄人們雙眼所看到的一切。 

《記憶之都》描寫1947-2053年的百年期間,台北城毀滅與重生的厚重記憶。 

故事開始在2007年時,少年何正成在墾丁海邊撿拾到微小細密如同砂礫的奇異晶體,他深入研究後,發現這些全都是曾崁入人們腦海裡的記憶晶體,其中有一片竟紀錄了他一生所有的記憶,更透露台北城即將在2053年毀亡的影像,何正成如何挽回這齣悲劇,如何面臨即將紛沓而來的末日…..   

當何正成解開腦記憶晶體的謎底時,個人、親友、家族、國族的記憶如潮水般湧來,他不但日日夜夜觀看自己即將來到的人生,其靈魂更進行夢幻般的時空之旅,透過祖父的腦記憶晶體,他彷若親身經歷台北城在228時的第一次滅毀,透過與父親的相處,他們曾來到總統府前抗議,他更參與國家記憶中心的建構研發,成功在人們腦袋裡放入記憶晶體,紀錄雙眼所看、腦海所想的任何影像。 

何正成的下半生,便陷困在這些鋪天蓋地的記憶影子裡,更因地球暖化的關係,台北周邊的城市開始被海水淹沒,其中何正成女友恩怡不幸溺死在海水淹灌進淡水捷運站的意外裡,台灣島上正準備因應2053毀滅的應變計畫,政府建立諾亞方舟號、總統率先崁入腦記憶晶體,一切的一切,都為了搶救滅亡悲劇不要到來。 

但是,小說裡天火浪海最後還是降臨在台北城,襲擊了人間…..   

你會問我,這世界是否真如我悲觀想望,終於走向滅絕的地步?我的答案是可能會,也可能不會。因為人的生命原本就有極限,小說裡暗示何正成遭遇到的台北城末日,也很可能是他個人死亡時所看到的異象,正因個人生命有所長短,人類所建造的城市、文明,一樣也會有終點,在這點推論上我是悲觀的,同時我卻也是樂觀的,因為一切的毀滅,象徵一切勢必重來,世界就有重生的可能。 

只要你奮力打開所有生命記憶的鎖鏈,那些回憶便一一回來了。許多人的記憶,帶動更多人的記憶,就這樣向我們娓娓傾訴家族、城市、國族,面臨滅絕與重新誕生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永續不滅。 

這些都將成為我們腦內永不凋零的記憶,一種絕望又再生的想像,直到我們生生又死死、死死又生生……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1143&aid=2111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