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身影模糊的父親
2008/07/23 19:05:29瀏覽2869|回應0|推薦10

身影模糊的父親-五六○年代台語歌謠父親形象初探

一、呈現社會重大變遷的五六○年台語歌謠

20世紀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在1945年告一段落,日本人結束在台灣的五十年統治,台灣地區的管轄權,從此交給在大陸打了敗仗的國民黨政府,台灣自此開始面臨驚濤駭浪的鉅變,發生在1947年的228事變,影響台灣人心之鉅,迄今仍餘波盪漾,直到195060年代,事變經歷十多年後,整個政治、經濟環境,比當初政權過渡時期較為穩定,五六○年代的台語歌謠,因而開始漫延盛行。

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情況,有了重大變化,不但是執政政權換手,整個社會環境,開始出現大都會化的形態,人口從農村大量移往台北都會區,城鄉差距的落差,社會結構的重組,帶出以往台語流行歌曲裡,所沒有極具特色的主角人物形象。

在黃裕元《戰後台語流行歌曲發展》的碩士論文〈第四章台語歌壇與歌曲分析〉裡指出,五六0年代台語歌曲面臨社會巨大變化,造成台語歌曲的重大演變,更帶出不少歌曲中的主角人物類型,黃裕元雖然沒有明確指出有幾種類型人物的出現,但也在文中,交待在當時台語歌謠裡,至少出現外出打工男兒、孤女形象、漁民、賣肉粽小攤販等各種主角人物。[1]

    在莊永明的《台灣歌謠追想曲》[2]一書裡,提及〈戰後的四大名曲〉,即〈望你早歸〉、〈補破網〉、〈燒肉粽〉〈杯底不通飼金魚〉,事實上,這四首台語歌謠裡,就有四種不同的主角人物,做詞者展現這四種人,在當時的特殊社會環境下的各種心聲,因而傳唱一時,這四種角色分別是〈望你早歸〉裡的新婚妻子,希望從軍的丈夫早日歸來;〈補破網〉裡的漁民,希望他破舊的漁網能早日補好;〈燒肉粽〉裡的賣燒肉粽的小攤販,還有〈杯底不通飼金魚〉想藉著飲酒消除鬱卒的販夫走卒。

這些歌謠呈現了當時政權交替後,百廢待舉的初期,以及接著下來,百業漸漸盛興之後,市井小民做小生意慢慢奮起的心聲,當然,在政權交替後,也發現執政者一代不如一代,那也只能藉酒消愁了。

二、五六○年台語歌謠裡身影模糊的父親形象

這種以主角人物帶出社會變動之下的歌謠,在五六○年代格外興盛,黃裕元《戰後台語流行歌曲發展》整理出不少歌謠裡的人物及所代表的社會現象,包括外出工作男兒的〈異鄉夜月〉、〈港都夜雨〉、〈思念故鄉〉等歌曲,展現戰後城鄉人口移動至都市的情況,有關男性的歌謠,還有許許多多的遊子、失戀男性等,數量之多幾近氾濫;至於有關女性部份的主角人物,不外乎煙花女子、女性思君閨怨、孤女等

在眾多在五六○年台語歌謠,竟找不到幾首以父親形象為主角的歌曲,「父親」這個被人稱為一家主角的角色,彷彿淹沒在眾多主角人物裡,雖然有幾首父親形象的歌曲出現,但與其他失戀男性、外出工作遊子思念母親、女性思君閨怨等眾多歌謠相比,父親形象的歌謠其數量可說是出奇的少,其中還有不少與混血歌曲有密切關係。

所謂「混血歌曲」,是唱片公司為了降低製作成本,直接用日本曲調,再填上台語歌詞,當時兩名混血歌曲創作天王葉俊麟與文夏,其中文夏在一曲「南國賣花姑娘」走紅之後,又寫下了眾多以姑娘為題的翻譯歌曲,同時,男性則出現許多行船人的歌曲,而文夏以日本歌〈喧嘩富士〉喧嘩富士為曲,填詞寫下〈爸爸我時常想你〉,成為當時少數以父親主角的台語歌曲之一。

有趣的是,這首歌詞雖然一開始寫的是爸爸我時常想你,但到最後又希望上天保庇親愛的阿母,足見想念父親的藉口,思念母親才是真的,也突顯了母子情感的親近、父子情感的疏遠。此外,其他兩首以父親主角的台語歌,〈爸爸是行船人〉改編自原日本曲〈荷蘭船〉,〈爸爸在哪裡〉則改編自日本曲〈岩壁之母〉,這兩首都是混血歌曲。在這些歌曲裡,我們都同樣可以發現父親形象的扁平化,甚至以母親或者是媽媽等字眼來代替父親,整首歌還是非常完整,父親這樣的角色,在五六○年代歌謠裡似有似無,彷彿是個模糊的身影。

十分擅長在歌詞裡以生動台語口白,描寫各行各業特色的郭大誠,在 1960年左右,也寫下了以父親為主題的詼諧歌曲〈阿爸的話〉,雖然語調幽默鄉土,但也首次從父親的角度,訴說兩老以往打拼的辛苦,如今對於子女說出心內話,要子女們好好學做人,不要光會賭博,〈阿爸的話〉令人聽來既有趣又心酸,也傳達了父親對女子的慈愛,這在當時很少表達父親慈愛的台語歌謠,是極其少見的佳作:

子阿˙˙˙子阿˙˙˙阿爸ㄟ話妳丟聽勒
那時恁爸娶恁娘 無錢做大餅 哇這牽豬哥去送定
無花轎使牛車 無房間睏大廳 無紗巾用手遮 無帽ㄚ帶葫?

那時無罩嫁無鼎 厝內是真散赤 阿爸阿娘來打拼
才屋三餐通賀吃 生妳飼妳費心晟 阿爸ㄟ話妳丟聽勒
博腳無穩贏 警察也要抓 卡燒間ㄚ妳甭通走

當時台語歌謠裡,表達各種情意的歌曲很多,情人之間、母子之間、兄弟之間、市井小民之間,但歌曲只要涉及到父子之間,那種情感描寫就很生澀,彷彿冰凍一樣,甚至可以用其他情誼來替代,這種現象要到19601970年代之後,父子(或父女)的情感,才有好轉的現象,吳晉淮做詞做曲的〈阿爸原諒我〉、向陽詩簡上仁曲的〈阿爸的飯包〉,才將父子情感充分釋放及表達:

其中〈阿爸原諒我〉以黑道浪子金不換為主題,為後來興盛一時的江湖歌曲起了個頭,〈阿爸的飯包〉則以台灣經濟尚未起飛的過渡時期為時空背景,做子女的猜測阿爸的飯包有多好吃,但掀開一看,才知阿爸的飯包與小孩子的飯包一樣,甚至菜色更差,顯露工作辛勞的父親,為這個家庭所做的犧牲:

      每一暗   阮攏在想 

阿爸的飯包   到底是帶啥樣 

透早  阮和阿兄吃包仔配豆乳 

阿爸的飯包起碼嘛有一粒蛋 

有一日   早起時   天色猶黑黑 

 阮偷偷   躡腳步行入灶腳內 

      掀開阿爸的飯包  也無半粒蛋 

 三條菜脯蕃薯籤來摻飯 

 

三、父親身影模糊的原因初探

父親形象在眾多台語歌謠裡模糊不清,彷彿是霧中水影,讓人只看到父親的輪廓,卻不見紮實的血肉,筆者推論幾個原因,加上呂興昌老師、黃勁蓮在上課時補充的若干重要看法,都可以窺看出這個問題,與大環境有很密切的關係,也有待日後從文獻、歌謠本身,進行更深入的挖掘與探討,本文提出幾個原因,做為未來研究的幾個方向:

(1)父親與兒女、母親與兒女情感距離的傳統落差

(2)父親形象與執政威權形象的重疊,使作詞者不敢犯禁忌探討

(3)男性作詞者的戀母情結?

(4)日本陰柔文化的巨大影響 

(5)受台語歌謠裡其他主角人物的稀釋

在一般人的印象裡,父親與兒女的距離通常都較為疏遠,母親與兒女最為親近,就好像我們從小受傷時,只會叫「阿母」,而不會叫阿爸,足見兩者在兒女心中的落差,不過,這也是傳統社會中,男主外、母主內分工制度的展現,這種母親第一、父親第二的情感分界,迄今仍難所有突破,這也是台語歌謠裡,以母親為主題,父親形象模糊的原因。

此外,父親形象的歌曲少之又少,筆者認為這與父親的形象與日治或國民政府執政霸權的形象,有很大的關係,父親與執政霸權會被很敏感地聯想一起,尤其那時白色恐怖盛行,大部份創作者心中可能都會畫出一條界線,如果觸及父親的題材,寫得太深入或稍有不慎,很可能會被政府扣上帽子,歌曲會遭到查扣的命運,因而創作者不太敢挑戰這樣的題材。

這種文化白色恐怖的例子,以甫過逝的柏楊最為典型,他在1968年因翻譯大力水手漫畫,文中提及卜派父子流落至一個豐饒的小島樂不思蜀,不過,因為島上只有卜派父子兩人,他們打算建立一個王國,並由父子兩人競選總統。這幅漫畫觸怒了台灣當局,以「侮辱元首」、「通匪」等罪名,逮捕了他,柏楊入獄長達9年,這種父親與執政者相結合的文化影射,創作人自是引以為戒。

五六○年代台語歌曲的背後,清一色是男性作詞者,他們寫作歌詞時,也都正值壯時期,但為何大多數作詞者寫母親較多,寫父親較少?黃勁蓮老師認為這與所謂「戀母情結」Oedipus Complex)有很大關係,「戀母情結」也譯作「俄狄浦斯情結」「伊底帕斯情結」,這種情結著名的心理醫師佛洛依德所提出,是指兒子親母反父的複合情結。這一名稱來自希腊神話王子俄狄浦斯Oedipus)的故事,俄狄浦斯在無意中殺父娶了母親,成了佛洛依德戀母情結的男主角,雖然後來精神醫學對這種見解提出不少修正,不過,「戀母情結」似乎成了男性依戀母親的一種代名詞。而男性的戀母情結,對於幼年母親的疼愛與關懷,記憶與印象特別深刻,因而在歌詞創作中大加發揚及描寫。

台灣受到日本統治50年,自是受到日本文化相當大的影響,關於日本文化的研究,知名人類心理學家潘乃德曾在1946年撰寫作《菊花與劍》,潘乃德認為日本民族擁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模式,彷如菊花與劍,日本人一方面安靜而酷愛栽植菊花,崇尚美感祥和,另一方面身臨戰爭狀態時,又似刀劍般地兇猛,日本這種二元化的特異性格,也同樣透過其統治影響台灣人,其中陰柔如女性如菊花的文化,深刻影響到台灣的文化發展,這種情形直到戰後的台語歌謠,也一直受到日本東洋曲風及歌詞的渲染、燻陶。

此外,台語歌謠裡的父親形象,則在遊子、外出工作男子、市井小民、失戀男等眾多男性印象裡,逐漸被「稀釋」,事實上,描寫上述男性主角的歌謠極多,這些角色,也都含有不被表態的父親因子在內,創造者透過這些實際上含有父親角色的人物,表達內心情感,不致獨犯執政者霸權,而歌謠裡強調大環境不佳,讓男性墜落、流浪、失戀,都是不得不然的無奈,也暗示父親性格被極權壓抑的可能性。

另外一個日後可以探討的方向是,在五六○年代台語歌謠裡,父親形象不但身影模糊,並且表達對父親情感時,總有些卡卡(台語),無法暢所欲言,這種外在政治強力的控管,內隱到內在的壓抑,直到1987年台灣戒嚴後,父子、父女情感的渲曳,才透過一首又一首論及父親深情的歌曲裡,盡情表達,五六○年代台語歌謠裡父親形象的屆指可數,是否真與政治威權的壓制有關,值得繼究追究。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台語歌謠裡,多首講述父子關係的好歌,都出現在1987年戒嚴後,這也足堪玩味了,其中謝雷、謝小渔的《父子情深》、《父與子》,楊宗憲的《阿爸親像山》、以及詹雅雯的《老父》,都是經典代表作,我們以謝雷、謝小渔的《父子情深》做為本文的結尾,該首歌曲唱出了父子情深,令人久久無法忘懷

:想著勞碌的命運 半暝仔目屎淡著被單
想著細子擱需要人疼 攔卡艱苦也著行
:日頭這呢大 天氣這呢熱爸爸你甘會嘴乾
拿手巾仔來呼你擦汗 大漢我會做好子
有孝恁辛苦呷阮晟
:心肝乖子 爸爸愛你

:爸爸 我嘛永遠愛你



[1] 見黃裕元《戰後台語流行歌曲發展》碩士論文,20006月,〈第四章台語歌壇與歌曲分析〉。

[2] 莊永明著,《台灣歌謠追想曲》,台北前衛,1994年。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1143&aid=2072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