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焦慮?憂慮?憂鬱?躁鬱?
2011/09/26 17:11:32瀏覽40|回應0|推薦0
隨著傳播媒體大肆報導自殺及憂鬱症相關的新聞,近來診間出現不少以擔心自己是否得了某某精神疾病為主訴來求診的個案。對此現象,實應高興一般民眾已較不會忌諱來看精神科了,但以不特定的大眾來進行衛生教育時,難免出現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誤解甚至恐慌,曾有個案看診後如釋重負的說,好在「只是」焦慮症,不是憂鬱症,我很怕死的,怎麼可以去自殺。好像得了憂鬱症的人一定會自殺,或是想自殺才是憂鬱症。類似的論述還有很多,比如說有想死念頭的人一定是得了憂鬱症,心情低落時脾氣暴躁就是得了躁鬱症,某人很孤癖或是心情不好不想見人就是得了自閉症。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混淆,主要是相對於其他生理毛病,病態與正常之間的界線通常較清楚,所用的詞彙也看起來比較「專門」,而精神疾病的診斷常必須依據很多「形容詞」來評估患者的臨床特徵,一般人若直接從字面上解讀,實在不容易搞清楚倒底自己有病沒病。以致於以為當功課做不完、工作交不了差而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就是得了「焦慮症」,分手後難忘舊情人茶不思飯不想就是得了「憂鬱症」,被好朋友倒會心情鬱悶,看到債主就破口大罵一發不可收拾就是得了「躁鬱症」,好像人都不能有個性、不能有情緒反應一樣。

怎樣才算生病了呢,一般而言,當情緒行為或思考認知的扭曲已明顯影響到個人的正常生活、一般角色功能(如上班上學等),或重要的人際互動時,就該尋求專業的評估。有些是正常情緒反應,隨著壓力事件的改善或支持系統的出現可自行化解,有些需要短期的藥物幫助或心理諮商來減緩其對日常生活的影響,至於有些不一定和壓力事件有明顯關連的異常情緒行為表現,則較可能是需積極治療的精神疾病。當然這又是過度簡化的區隔,總而言之,不要急著自我診斷(或幫朋友家人診斷),不要只用一個特定徵兆就推論成一個病,更不用把診斷和預後畫上等號,好比中風可嚴重到終身癱瘓,也有輕微的可完全恢復。只要試著把困擾和問題呈現出來,其他的留給專家判斷及說明吧。

本文作者【劉震鐘醫師】
本文由【台灣大學附設醫院 精神部】提供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000772000&aid=5675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