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05/10/17 12:02:52瀏覽626|回應1|推薦6

昨日讀到余秋雨談閱讀:
人們以前總以為讀書是做加法,逐漸增加知識。
後來當我接觸到一些真正的大學者之後才明白,
閱讀是剝除障礙,使心胸變得空曠,
加法慢慢變成了減法。

說的真好
自己還真喜歡"一切從減"這調調
真切認知"少即是多"
凡事化繁為簡
延伸那無限地可能
閱讀余秋雨這段話竟我連想到心經不斷提到的"無"
無時無刻不在教導人鍛鍊那"無"的功夫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無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摘節經文中"無"字較多的段落

心經短短260字裡便有20個"無"字
原來自己一直將無做"突破"解釋
而今得一新悟或可另解為減化的作用
而這層減化非物理現象或可從化學反應來看
減約去化反而衍生無限地可能

心經是自己每天心誦的經文
從最初了無感應
只是單純地背誦
竟在讀到余秋雨這段話連想到心經經文
如今才算進入似懂非懂似解非解的階段
是無明在開啟自己另一識界的破題敲擊
因緣殊勝
謝天謝地!

老子的道德經中,也多提到"無"字...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也曾在書上看過這樣的話:
無亦即空,手畫虛空,畫過無痕的那個"空"
很美的文句...曾經深深認同"無"即是"空"
而今體悟無與空,皆是超越人所認知的物理現象
超越時間與空間的空無,也許便接近人所認知的永恆吧?!
在禪境裡,"空"與"無"應該是帶有一切從減的流動美感
不論是從減或簡化,皆是一種禪藝

讀到當期講義雜誌裡的一篇短文"窗前遠方有一片墓園"(作者:張伯權)提到...
齊克果說:死亡是每個人無可避免的一條路,—跨過了嘆息之橋則進入永恆
小津安二郎碩大的棗紅色大理石墓碑座上,卻獨獨雋刻著斗大一個漢字"無"
貝多芬在他那份近乎一封道歉信函的遺囑末尾裡輕聲說道:
Farewell and do not completely forget me when I am dead.
人的那一顆心唯有依賴不懈的修持鍛鍊,
一旦空出來之後才能無怨無尤地承認,
並接受身而為人的終極有限,
進而成就了有容乃大的襟懷.

感受到生’死’空’無’與"永恆"的相對關連與必然性,奧義隱其中
甚麼是永恆? 一個沒有時間的空間吧?
一個沒有時間的空間是怎樣的境?也許便幾近佛法所云"空"吧?!

擁有可以少一點
負擔可以輕一些
視野可以再開闊
心胸不再緊封鎖
海闊天空自在游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uya&aid=83072

 回應文章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很貼切
2005/11/28 18:16
還可以多說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