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5/10/17 12:02:52瀏覽629|回應1|推薦6 | |
昨日讀到余秋雨談閱讀:
人們以前總以為讀書是做加法,逐漸增加知識。 後來當我接觸到一些真正的大學者之後才明白, 閱讀是剝除障礙,使心胸變得空曠, 加法慢慢變成了減法。 說的真好 自己還真喜歡"一切從減"這調調 真切認知"少即是多" 凡事化繁為簡 延伸那無限地可能 閱讀余秋雨這段話竟我連想到心經不斷提到的"無" 無時無刻不在教導人鍛鍊那"無"的功夫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無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摘節經文中"無"字較多的段落 心經短短260字裡便有20個"無"字 原來自己一直將無做"突破"解釋 而今得一新悟或可另解為減化的作用 而這層減化非物理現象或可從化學反應來看 減約去化反而衍生無限地可能 心經是自己每天心誦的經文 從最初了無感應 只是單純地背誦 竟在讀到余秋雨這段話連想到心經經文 如今才算進入似懂非懂似解非解的階段 是無明在開啟自己另一識界的破題敲擊 因緣殊勝 謝天謝地! 老子的道德經中,也多提到"無"字...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也曾在書上看過這樣的話: 無亦即空,手畫虛空,畫過無痕的那個"空" 很美的文句...曾經深深認同"無"即是"空" 而今體悟無與空,皆是超越人所認知的物理現象 超越時間與空間的空無,也許便接近人所認知的永恆吧?! 在禪境裡,"空"與"無"應該是帶有一切從減的流動美感 不論是從減或簡化,皆是一種禪藝 讀到當期講義雜誌裡的一篇短文"窗前遠方有一片墓園"(作者:張伯權)提到... 齊克果說:死亡是每個人無可避免的一條路,—跨過了嘆息之橋則進入永恆 小津安二郎碩大的棗紅色大理石墓碑座上,卻獨獨雋刻著斗大一個漢字"無" 貝多芬在他那份近乎一封道歉信函的遺囑末尾裡輕聲說道: Farewell and do not completely forget me when I am dead. 人的那一顆心唯有依賴不懈的修持鍛鍊, 一旦空出來之後才能無怨無尤地承認, 並接受身而為人的終極有限, 進而成就了有容乃大的襟懷. 感受到生’死’空’無’與"永恆"的相對關連與必然性,奧義隱其中 甚麼是永恆? 一個沒有時間的空間吧? 一個沒有時間的空間是怎樣的境?也許便幾近佛法所云"空"吧?! 擁有可以少一點 負擔可以輕一些 視野可以再開闊 心胸不再緊封鎖 海闊天空自在游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