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今天就從「煮飯」談起!
吃飯皇帝大,能飽餐一頓是人生大事,不然每天工作為何而忙,但如果只是為三餐溫飽,不就把吃飯、美食給看小了,飲食文化學問大,你要說跟棒球沒關係可就大錯特錯了。
到美國打拼圖一個美國夢,奔波辛苦、語言不通、獨自生活等,年輕的球員也都咬牙撐下去,在小聯盟打拼期間,大家在一起切磋球技,很多人技術可比大聯盟水準,但始終升不上去,當然這其中可能有各種因素,但有一位小聯盟的總教練曾經說過,「文化適應力」這樣看不見的因素,卻常常是一個外國球員在大聯盟逐夢的隱形絆腳石。
最簡單的例子如目前效力於西雅圖水手隊高階1A的羅國輝,對於球場生活適應無虞,但就是吃這方面始終無法如意,他曾說過:「在台灣已經習慣吃白米飯,到那裡吃不到米,覺得很難過」。這樣的難過讓他耿耿於懷,決定自己想辦法,一次又一次的試驗,最後終於煮出一碗有台灣味的白米飯,這一碗飯是在異地生活的遊子對家鄉的想念,透過食物的色、香、味,來勾起自己家鄉的記憶連結,他吃下的這一碗碗白飯,獲得的不只是身體的能量,更一次補充了心靈的力量。
除此之外,已經打拼上了美國大聯盟的道奇隊內野手胡金龍,也是會自己下廚的球員,他說:即便習慣吃米飯,但為了讓自己能與其他高頭大馬的美國或拉丁球員相比,他的肌肉需要更多的蛋白質營養,所以胡金龍常常自己去購買大約15oz.的大牛排,煎給自己吃,再怎麼想念白飯或不習慣以牛排為主食,金龍說他都會吞下去...。
球員們煮的是飯、是肉,是一餐簡單的溫飽,但是他們努力適應環境的生命力,以及這每一碗飯與每一片牛排,所代表的努力與長期的專業養成,讓我們知道,他們煮的是一鍋夢,一鍋大聯盟的棒球夢。
也許烹飪會有失敗,就像打擊會有低潮,看球的我們就像上館子吃東西,好吃的菜我們吃得津津有味,不好吃的菜就品頭論足一番,但不論如何,我們不會去抹殺這盤菜整個生產過程的辛勞,也許你不知道,寫作這樣一篇篇的文章,就跟炒一盤菜一樣,從種菜到料理,最後產出這一道菜,也許會有特別好的文章、也會有處理不如意的寫作,甚至也會碰上口味不同的顧客,但我們依然盡力於自己的職業與專業,棒球、廚師、作家都是一樣的。
現在的王建民,正遇上他前所未有的低潮,教練、球評或其他相關專業人士,該協助的、該分析的都用上力了,今天我們不談他的技術,不談他的問題,已經有妻子在旁照顧的他,文化適應問題、三餐料理問題都不需我們擔心,如果你覺得王建民有其帶動台灣棒球在MLB的地位,或是多少提升了台灣在國際上的曝光的效果,或僅只是為了這個台灣第一個國際運動明星,來一起為王建民下廚吧,為他補充一點家鄉的加油力量,為他增加多一些心靈的糧食。
備註:
(本文作者為邊邊角角棒球論壇美國職棒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