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7/01 23:45:50瀏覽1394|回應20|推薦86 | |
引用文章L'identité 身分 . . . 昆德拉從1975年開始定居法國,1981年法國政府特別授與他公民權,使他入籍成為法國人。這個講究用字的作家在掌握了新的身分所使用的語言之後,開始計較起所有作品譯本選字用字的精準度,親自參與、重新修訂了所有作品的法譯本。後來他甚至直接以法文寫作,《身分》一書就是其中之一。 法國政府接納百川入海,先前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高行健,也是個入籍法國之後得以安身立命專心創作的例子。高行健原是讀法文系出身,與這個語言使用的淵源較久也更駕輕就熟,他接受劇場委託創作的幾個劇本直接以法文發表,演員排演時亦能參與指導排戲,創作生命多采多姿。我幾年前讀過他一個名叫《扣問死亡》的劇作中譯本,那種張力很強的孤寂與恐懼令我印象深刻,久久難以忘懷。 不知道昆德拉或是高行健入籍法國時心中想的是什麼。他們都是從思想被箝制、言論受限制的國度逃離出來的,呼吸到自由空氣的靈魂得以在法國這塊藝術創作的樂土上繼續茁壯生長,然而無需刨根究源,顯而易見的是他們的深刻作品都來自祖國的文化土壤滋養。 我無意鋪陳探討身分與認同這個龐大的題目,畢竟這類牽扯人類心靈活動、不是幾個科學實驗就能有明確定論的思考,長久以來都是各界專家學者討論研究的材料,也是源源不絕的文藝創作的主題之一。科技的進步加速了人類的腳步,也縮短了空間上的距離。往昔的天涯海角如今一日可幾,活動的範圍越來越容易擴大延伸,然而所謂世界地球村的景況,卻也帶來了更多身分與認同的考驗。 我自己的一雙兒女從小就會問,為什麼說中文的媽媽不是中國人?為什麼說英文的爸爸不是英國人?我們以政治國界的劃分給答案:你拿哪國護照就是哪國人。孩子聽得懵懵懂懂,大人何嘗不是說得其實心裡一點都不踏實?我小的時候被叫做外省人,一心一意的以身為中國人為榮。到了法國之後每次說自己是中國人就被糾正:要說是台灣人才對。摸索跌撞了許多年,才抓捏出來一個制式的模子告訴自己說,我是來自自由台灣的中國人。voila,就是這樣,你有什麼問題嗎?喔,其實,懂亞洲問題的人一聽就懂了,不懂的呢,還會接下去說,啊~泰國!真好~ ***************************************** 昆德拉的《身分》這本書,我是兩年前讀的。去年開始寫網誌時起了一個頭,然後就一直擺著在草稿夾裡怎麼也沒法子寫完。這本書講的「身分」不是國籍、亦無關政治,只是對人與人之間的關連提出質疑性的描寫,當然作者也沒有提供解答。 上星期五去省政府參加了入籍典禮之後心生許多感慨,淚水在眼中打轉,心情起伏久久無法平復。「身分」兩字筆劃簡單卻蘊含著極端複雜的內容。兩個不同國籍的人共組家庭居住在第三國,申請入籍實在需要一點石破天驚的勇氣。想想,從我們這一代開始,子子孫孫就都是法國人了。 回得家來,又正好瞧見大老鷹聲援為泰緬軍後裔要身份證的文章,唉唉唉,連嘆三聲,滾滾淚珠洶湧氾濫,所有情緒一併發洩個夠! . . 入籍典禮之後的雞尾酒會 ↓ . . .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