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9/09/02 07:53:26瀏覽1843|回應2|推薦26 | |
(台灣醒報提供) 昨天是九一記者節,應台灣醒報之邀,主持了創刊週年座談會,出席人包括前天下雜誌總主筆、現任汕頭大學教授楊艾俐、聯合線上副總經理李彥甫、前公共電視總經理、現任新頭殼網路媒體總顧問胡元輝。由出席人的背景及討論內容觀察,台灣媒體正在大創新、大變革。 媒體反應社會,從1976年進入媒體至今過了34個記者節,無論國家、社會、媒體或個人都歷經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套用組織大師查爾斯韓第的理論,新聞事業的組織與個人都由大象時代進入跳蚤歲月。 34年前到聯合報報到第一天,進入大廳第一個感覺,彷彿深宮廟堂,來來往往的人表情嚴肅,令人生畏。但想到歷經兩輪考試才百中取一 、雀屏中選,又覺得無比幸運,必須珍惜。 當時聯合報已居民營第一大報地位,是典型大象型組織,層級分明、權責清晰,幹部高度權威。新進記者至少要熬半年,稿子才有機會見報。不過,主管們非常認真,見不了報的稿子,仍然層層審核。稿子發下來時,常常只見紅筆、藍筆改得密密麻麻難以辨識,但菜鳥就從長官們不客氣的修改中慢慢進步。 很多長官不只不客氣,簡直就是暴君。當時採訪主任極為認真,但脾氣不好,一天交了一篇稿,忐忑不安,稿子到了他手上,只聽他大吼:「戎撫天!什麼濫稿子!」然後把稿紙柔成一團,以極誇張的動作扔進垃圾桶。接下來幾天,我幾乎不敢進辦公室。 多年後和這位主任結為好友,曾趁酒酣耳熱之際抱怨此事,他答覆我:有什麼好抱怨,他當菜鳥記者時,主任還公然在稿紙上吐了痰才丟進垃圾桶。 威權時代的媒體,執照不開放申請,壟斷的市場高度保護了兩報三台,加上當時經濟每年以10%高速成長,造就媒體黃金歲月,兩報三台都成了超級大象,也超級權威。 解嚴30年後,媒体大象紛紛倒下,中國時報與三家無線電視台經營權先後易主。從1995年中時晚報停刊開始的「大破壞」,到2008年中時集團經營權易主,大致塵埃落定,「大創新」行動正悄悄上場。 首先,倖存的聯合報集團正積極轉型,希望變身為「多載具的文字、影音、即時、行動、互動數位匯流新媒體」,年底搬遷汐止新辦公大樓後,將改採大編輯台建置,從記者作業到工作流程全盤依據數位匯流作業需求設計。簡單說,聯合報想把自己變成反應靈敏、會跳舞的超大跳蚤。 以「五媒合一」為媒體定位的台灣醒報是另一種創新,同一新聞素材以實體報、電子報、電視、廣播、手機同步呈現,其成本及作業複雜可想而知,但社長林意玲以個人資金大膽創新,又堅持「不黨不私」精神與財團、政治保持距離,滾滾濁流中獨樹一幟。 「新頭殼」網路新聞資訊平台昨天創刊,強調「社會企業」理念,希望閱聽人、工作者、出資人三合一,讀者可以藉「開放編輯室」制度線上參與編輯作業,更可以數位工具製作新聞素材上傳,成為媒體內容供大眾閱聽,更可以小額捐款方式成為出資人,這是一種高度民主的媒體形式。 新創刊的旺報是「市場創新」型態新媒體,以兩岸經貿新形勢創造出來的新需求為市場定位,訴求明確。預定明年創台的壹電視在傳統電視影音元素外,增添了動畫元素,大大解放了電視內容製作受到的「畫面」限制,並可以增加非常多的互動功能。壹電視創台後壹傳媒網路將如虎添翼,大大創新。 個人則以「個人媒體」型態創新,除經營部落格外,也接受媒體專案委託製作新聞內容,最近為旺報做一系列經濟學家專訪就是一個例子,未來計畫將影音內容也包含進來,可供電視或網路使用,紀錄片亦可製作。 媒體大象「大破壞」後,就進入跳蚤「大創新」階段,所有創新都要接受市場嚴厲檢驗,但隨著經濟大環境改善,新媒體有機會發光發熱,再造榮景。 (台灣醒報提供) |
|
( 時事評論|媒體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