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6/03 07:16:54瀏覽974|回應1|推薦15 | |
摘要: 1.炒飯之祖師爺之探討。 2.炒飯之正統與雜種之發展與變遷。 3.另類料理以四川麻婆豆腐為架構,比較炒飯發展之歷程與變遷。 4.以餐旅管理學之角度,從歷史、人文、沿革、地方性、種族之喜好加 以詮釋與比較。 5.有關律法之探討。 論述:1.提起炒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也許大家會異口同聲地主張,揚州炒飯 才是正統中的正統。事實上遍查中國五千年的飲食文化,其實各類類 似之料理,其發展常是原發性,而非模仿拷貝而來的,查中國漢滿蒙 回藏苗及300餘邊疆少數民族所發之同類料理,比比皆是,足可證明。 論述:2.拜讀蔡珠兒炒飯之身世之謎,論述有關炒飯之種種,頗有同感。事實 上,炒飯之誕生,並非食譜美食所開發出的料理,而是源自於亞洲蒙 古利亞之黃種人,四十萬年來,與大地搏鬥求生存,養成節儉惜物的 習慣有關,不如說那是歲月習慣累積下的必然性,從泰國、柬普賽、 印尼、寮國、越南等地,皆有類似之食材料理,可見一斑。 論述: 3. 論及四川麻婆豆腐,遍查中國料理史集,恐怕也不是蔡珠兒所論述的 淵源。 四川麻婆豆腐其實是淵源自老麻婆本人,其為羊肉攤販,常將剩餘的 羊下雜肉,攉和鄰居豆腐張所賣剩的成都的豆腐,加四川麻辣椒,烹 煮而成,從中國秦、漢、隋、唐以來至民國每百年皆有戰亂頻頻,造 成民族大遷徙,料理也跟著大風吹,南腔北調,加上各地喜好風俗, 一道原本四川土味的麻婆豆腐,變成東酸西辣南鹹北淡,截然不同的 風味,誰知道豬羊變色,羊下雜肉變豬肉的料理,來到台灣更變成黑 毛豬的五花肉,真令人嘀笑皆非。其正統變雜種的歷程與炒飯的歷有 異曲同工之妙。 論述:4.以餐旅管理學的觀點,回頭看類似的料理遷史,可得知中國民族的本 位性與排他性,自我為中心的潛意識,造就出自吹自擂自大的正統與 雜種之糾紛,以至顯現出漢文化的無包容性,與週期的四分五裂也是 時代的必然性。 飲食文化就地方性而言,種族繁多,喜好不同,東酸、西辣、南鹹、 北淡,已成為千年來華北、華南、華東、華西的飲食分野,任何各族 之料理,與地方風味及人種之喜好結合,為征服在地人之味蕾,不斷 地調正改變,就不足為奇了!畢竟環境、氣候、溫度、濕度及生態, 會決定當地飲食元素的攝取,口味的差異化,也是自然需求的必然 性,餐旅管理首重行銷,行銷導向,是事場成功的首要手段,滿足廣 大群眾,提供適合之口味,也就成為一定的法則。 論述:5.拜讀蔡珠兒炒飯之身世之謎,其中有一些引述與事實不符,尤其是對 法律的問題,似乎有些糢糊,査各國有關智慧財產權法之規定,専利、 商標、著作權實屬三種不同之獨立法令,其引述將揚州炒飯註冊為專 利商標實屬錯誤,其為商標法之管轄範圍而非専利法。其引述有關各 地名產皆以成為専利禁臠,遍查世界各國法令,凡屬國名、地名、城 市名及著名地標等… ,皆不得註冊為商標,台灣如此中國亦然。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