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批判的「批判新自由主義者」,新自由主義不是問題,資本主義自身才是
2020/08/21 12:54:36瀏覽477|回應0|推薦0

批判的「批判新自由主義者」,新自由主義不是問題,資本主義自身才是

 

關於某些人膽小的人不敢面對真相的人自大的將我的文章刪除,我想說:我的意思是否很難理解?當你批判新自由主義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問題是來自資本主義本身,新自由主義是貪婪的資本家不想看見資本主義崩潰,試圖不擇手段恢復利潤率的必然結果,如果那些自私自利的富豪不想看見資本主義私有制崩潰,他們就不能壟斷一切生產和製造在發達國家,否則他們不讓開發中國家和廣大第三世界的勞工去勞動,資本家要剝削誰的剩餘價值?因為商品價值取決於生產的平均必要勞動時間(這稱為價值規律),所以全球的總利潤以時間計量=剩餘價值率*全球總勞動人口*平均勞動時間,他們要恢復資本的擴張空間才能提高利潤率,問題就不在新自由主義,因為從二戰後利潤率最高的年代到1980年代利潤率已經下降,並且凱因斯主義經濟面臨70年代的停滯性通膨,在繼續下去資本主義這個系統就會不穩定而崩潰,這種崩潰會導致私有制的終結,最終引起經濟危機和革命,我想下面的公式已經夠簡單,我在重複說明一次

(資本存量/國民所得)*利潤率=利潤/國民所得 

R>G的前提下襬在資本家面前的只有兩個選擇,1.讓利潤率下降2.讓利潤佔有國民所得越來越多的比重,當利潤率下降到很低時前者一點小波動就會引起系統的不穩定和大蕭條式的崩潰,後者會導致相對生產過剩,商品沒有有效需求根本銷售不出去,每隔7-10年引發一次短的經濟循環和經濟危機,R>G並不是資本家的貪婪造成的,而是一種資本主義發展的長期必然現象,勞動生產率提高代表機器和設備等固定資本的積累一定要大於經濟產出增長率,經濟成長的本質就是把利潤和剩餘價值不斷回流拿去擴大再生產和投資,問題是出在私有制上面的,因為整個社會創造出來的財富雖然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卻被少數人佔有,整個經濟生產不得不在資本主義規定的狹小界線裡運行,資本主義生產只追求利潤和剩餘價值而不是使用價值,問題的解決方案應該是公有制經濟和廢除僱傭勞動制度,既不是加稅、也不是試圖去改良和修補這個資本主義制度,還有任何資本主義國家只要資本積累到一定程度形成壟斷,都是潛在可能發展成帝國主義國家的,這包括全世界所有國家,如果你去看100年前的美國會覺得他比起大英帝國還要好上很多,然後希望大英帝國崩潰等到美國霸權交替之後一切都會好起來,就像這次中美之間的戰爭,但是我想說那只是一個錯覺,所有資本主義國家都遵循同一個規律運作,正是因為利潤率下降趨勢,資本主義的滅亡是據有歷史的必然性的

 

關於凱因斯主義,治標不治本只能掩蓋短期矛盾無法解決長期問題

凱因斯主義只是掩蓋資本主義相對生產過剩的矛盾,他沒有從系統上解決這個問題或廢除這個剝削剩餘價值的系統,只是給資本主義打上補丁,而且還加速了利潤率下降趨勢,短期只能解決市場有效需求不足,長期卻導致馬克思所謂利潤率下降TRPF趨勢,有效需求不足的本質是資本家剝削剩餘價值,工人階級消費不起自己生產的商品,他們拿到的工資永遠小於他們創造的全部新增價值(工資+利潤),市場經濟要求工資購買所有資本家的勞工生產的商品價值(工資+利潤),剩餘價值不可能完全實現,因此凱因斯用一種貨幣幻覺掩蓋了這個矛盾,透過增加財政支出+貨幣寬鬆,他只能把矛盾爆發開和資本主義崩潰的速度往後拖延,所有國家的國債/GDP比例都是長期上升的

舉個例子:大蕭條時煤礦工人女兒問父親,「爸爸,天好冷,為什麼不燒點煤?」他說:「爸爸失業了,沒錢買煤」,女兒又問「你為什麼失業?」他說:」因為老闆挖的煤太多,賣不出去。」這是多麼荒繆矛盾的景象,消費不起煤原因不是煤碳太少了,而是煤太多了,這就是相對生產過剩是資本主義經濟特有的現象,這種過剩不是絕對的過剩,不是因為人們不需要媒的消費使用價值,而是因為媒不能夠讓資本家生產更多剩餘價值了,因為商品價值在流通環節發生斷裂,導致經濟危機

 

關於中美戰爭的本質

中美之間的戰爭不是一場冷戰,而是帝國主義戰爭,冷戰是蘇聯史達林主義的官僚計畫經濟模式和西方資本主義的對抗,而這種中美戰爭模式經濟動因起於類似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和德國之間的衝突,後崛起的資本主義國家挑戰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因為世界市場是有限的,全球的總利潤=剩餘價值率*全球總勞動人口*平均勞動時間,資本家不是能夠提高勞動生產率就投資,只有當投資新科技對利潤率或剩餘價值有提高時他才會投資,由於工資的減少而減少的價值部分必須抵銷一切增加的價值(包括固定資本消耗)部分而有餘。舉個例子的波音不投資新機型繼續用上世紀737的老機型下去改良,因為他本身除了有壟斷地位可以躺著賺現金流,但即使在競爭狀況下他未必都會進行投資,舉一個例子對於在資本主義條件下進行生產的社會來說,如果有一種投資勞動生產力能夠提高,商品生產成本可以更低,因為他用機器去取代人力,但是機器的售價太貴固定資本消耗比較大無法抵銷掉工資減少的部分。那麼,資本家對採用新機器並沒有什麼興趣。並且,因為採用新機器會使他原有的還沒有用壞的機器變得一錢不值,變成一堆廢鐵,從而使他受到直接的損失,所以他十分小心謹慎,不做這種對他來說純屬空想的蠢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這裡陷入了新的矛盾。它的歷史使命是無所顧慮地按照幾何級數推動人類勞動的生產率的發展。如果它像這裡所說的那樣,阻礙生產率的發展,它就背叛了這個使命。它由此只是再一次證明,它正在衰老,越來越過時了。
為什麼美國在1980年代後會有新自由主義?我用一個簡單的公式來說明,雖然我很不喜歡這樣把複雜的經濟模式過度簡化
利潤率p=利潤m/總資本 而總資本可以分解成可變資本V(工資) 和不變資本C(由流動資本如原料和固定資本組成如機器設備和廠房)
那麼利潤率p=m/(V+C)=(M/V) / (C/V+1) 而M/V稱為剝削率或剩餘價值率 C/V稱為資本有機構成
或者可以用一個更簡單的公式來理解
(資本存量/國民所得)*利潤率=利潤/國民所得
因為資本主義經濟成長是利潤驅動的,在R>G的情況下(資本存量/國民所得)會上升的比較快也是C/V上升的比較快是個事實,發展經濟是為了提高勞動生產率,因此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生產率比較高代表用在不變資本投資和消耗相對於用在工資的花費會比較多,C/V也較高那就必然導致兩種結果,1.一種是利潤佔有國民所得越來越多的比重(近似於剩餘價值率提高),2.另一種是平均利潤率趨向下降(馬克思主義)資本構成提高,不管怎麼看資本主義長期只有可能出現這兩種趨勢,80年代美國資本已經過度積累利潤率下降的很嚴重,雷根就把一些製造業轉到亞洲四小龍後來是中國,在往後是越南和印度等國家,因為這些國家資本的構成還不是很大,僱傭更多活勞動剩餘價值就更大,而不是在美國內部用機器取代勞力,根據價值規律,商品價值是取決於必要的平均勞動時間,勞動生產率提高那商品必須降價賣,美國本土自己只靠金融業和美元霸權(非生產性勞動)用金融資本剝削全球或者用高於價值的價格出口少數高科技高附加價值產業(生產性勞動),這些行業有壟斷優勢也有高利潤率,開發中國家用低於價值的價格賣出自己的商品完成不平等交換,補充:馬克思的經濟學是古典的自由競爭而列寧就論述了帝國主義的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這一切作法是為了恢復潤率,但是後來造成中國製造業的大發展,而中國在改革開放初期缺乏資本的時代而且當時工資比較低,製造業利潤率一度高達30%,當時還鼓勵台商來大陸投資,現在利潤率也沒這麼高了,一部份低端製造就轉往工資更低廉的國家,而中國現在的崛起擠壓了西方的利潤率空間,一個14億人口的國家和他們競爭全球利潤分配,因為中國本身也在往中高端產業發展,前面講過一個公式全球總利潤=剩餘價值率*全球總勞動人口*平均勞動時間,老牌壟斷國家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在二戰後堅持了30~40年導致利潤率下降,就只能推行接近自由貿易的政策,第三世界國家的工資比較低、資本又缺乏(資本構成C/V較低),那就必須要轉移製造業來恢復利潤率,而一旦走回自由貿易又導致在流通領域商品根本賣不出導致相對生產過剩,而要開闊海外市場就必須提高開發中國家的消費水平和工資,但美國國內的矛盾就跑出來了,因為從外部輸入的剩餘價值在美國國內重新分配導致美國國高工資,這個做法雖然恢復了跨國公司利潤率卻增加美國內部的社會矛盾,最終導致美國帝國主義權力的又遭新崛起國家的削弱,引發國內階級鬥爭,像黑人的命也是命、佔領華爾街運動就是最好的例子

2020/10/12補充: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章講過 ,當資本家因為利潤率下降趨勢而不能再投資生產力的時候,他變得越來越衰老已經過時了,房價的問題馬克思認為這種地租會抬高勞動力再生產的成本增加社會總商品的平均必要勞動時間,而經濟發展的本質是縮短必要勞動時間降低成本,房地產的地租剩餘價值是從其他產業部門的剩餘轉移過來的,實業的利潤率降低之後連帶也會經濟成長率,試想一下如果資本家買套房子收租租金收益率被銀行槓桿放大後,比開公司還賺錢,誰還要投資實體經濟?例如收租如果有3%收益率槓桿率放大後有5~6%,低端製造業可能只有3%利潤率,資本就會往高利潤率的部門調節和流動,「利潤率平均化機制」調節著這種利差,這在資本論第三券都有講過,這必然會導致房價上漲,馬克思就提出過一個公式 土地虛擬資本化價格=年地租/地租率 例如:房價如果是1000萬建築成本和鋼筋混凝土的價值可能只有100萬,另外900萬是土地的虛擬成本被抬高造成的,土地的虛擬(資本化)成本=年地租27萬/租金收益率3%=剛好是900萬,這就類似央行降息P/E升高後股價會上漲道理是一樣的,但是全球降息的根本原是實體經濟的利潤率長期下降趨勢,政府不能讓錢擺在銀的利率就比做實業還高,如果存1000萬在銀行有5%利息率,做製造業例如低端的紡織業可能連3%都不到,資本家不是撒瓜不會去做吃力不討好的事情,所以馬克思資本論第三券才說「利潤率平均化機制」會調節不同產業部門之間的「利差」,這種機制是擴散性的實體經濟利潤率下降最終也會擴散性的導致其他產業部門資產價格上漲,因果分析是資本的有機構成C/V提高速度更快,剩餘價值率M/V可以提高或不變,平均利潤率p下降你可以去看各國工資佔GDP的比例都沒有變化太大,半個世紀也是小幅度的變化(增加或減少)但是資本/收入比增加很多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inoalove486&aid=149300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