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4/17 20:18:00瀏覽985|回應0|推薦0 | |
( 又到了各個學校研擬調漲學費的季節。今年教育部提出了「調漲學費公式」,各個學校無不磨刀霍霍,打算「漲到能漲的最高程度」;在這之間,教育部與各大學校長也不時放出「台灣學費很便宜了」的呼聲,提高漲學費的正當性;然而,學生對學費高漲的壓力和不滿,卻也不絕於耳。 究竟為什麼台灣學生會日益覺得「學費壓力很大」?我認為有兩個過去官方忽視的「高學費壓力來源」,值得重視: 第一、從民國八○年代至今的「高等教育擴張」,透過私立專科升格、改制,以及研究所碩博士班的廣設,導致了人民的「平均受教育年數」不斷提高,這十多年來,已從平均高中職畢業的十二年邁向了接近大學畢業的十五年。人民多受教育本身看似好事一樁,但背後附帶的是「受教育的成本」也隨之提升。 假設學費就是都從未調漲,學生也比起以前要負擔多三年的學雜費用、生活費用,並且延後三年進入勞力市場,自然有了更高的教育費用壓力,何況學費還年年調漲。除此之外,過去社經地位較低家庭的子弟,往往較少接受高等教育,國高中職畢業就得入職場謀生,但如今高教擴張,無大學學歷也難找工作,這群子弟開始必須被迫負擔高教成本,起薪卻未增加,當然會感到學費壓力。 第二、台灣高教相當地「私有化」,靠私人經費維持。我國的大學有七成是私校,多依賴學費收入為辦學基礎,並且,公立學校的「政府每生補助」也在逐年減少當中。相對於美國有七成的公立大學,英法德…等幾乎全是公立大學的狀況,台灣的高教經費來自於政府公共支出明顯不足,反而是靠學費辦學。 造成的結果就是,有超過七成的學生必須繳納私校的「高學費」,卻又得不到政府的補助,導致就學學校的教育資源不足、品質低落,繳這筆學費明顯「不划算」,未來也「難回本」;而讓公立大學補助減少、提高學費的方式,只是讓「公立大學私校化」,絲毫無法解決學生的不滿、也對提高教育品質無益。以「學雜費占教育經費來源比例」作為學費高低判準指標,台灣學費的確算貴、而且越來越貴。 基於這兩個狀況,我建議有關當局在規畫學費政策時,必須進行全盤性的考量,才能理解當前學生的確有相當高的教育費用壓力。政府應當提高公共教育資源,普遍、公平地補貼公私立大學學生,以減低學費、設立獎助學金、退稅…等方式減輕人民實際的教育支出,才能有效解決高學費的壓力來源,而別再說「學費很便宜」了。 (作者為青年勞動九五聯盟執行委員)
( 前些陣子囧幽在烏鴉邦群組信中提到他跟柏儀的對談,柏儀所主張的「應該廢除表現不好的大學」一時讓他十分傻眼(目前我不知道理由,也許跟學生權益有關?),但略看細部主張後,似也有所贊同。 我幾乎沒想過關於高等教育的學校素質問題,過去處理過的僅有反對HERO萬人考大學行動,並提出一些簡單的論述,這些論述外觀上是主張學生的權益不該被肆意剝奪(某種程度上,這是學生的既得利益,以故意佔名額不去唸進而排擠其他學生入學的做法,已經明確構成違法侵權),其更根本的核心是,在評鑑基礎尚未理想前,以評鑑為由「制裁」學校,是有疑慮的(雖然我並不知道那些抱怨評鑑有問題的學校到底有沒有道理,不過顯而易見的是,當評鑑項目明顯無關於學生需求時,我們很難說成績差的學校就一定無法提供給學生良好的教育品質,例如SCI、SSCI論文的學術表現)。 在該群組信中囧幽附上了由八篇文章所構成的WORD檔,裡頭是柏儀於去年主要發表於台灣立報的探討高等教育政策論述,探討現階段教育政策的迷思,與建立符合教育公共化訴求的高教環境;因為論述龐大,我打算分篇逐一回應裡頭的論點,期待與柏儀以及烏鴉邦的各位有進一步的討論。 在〈高學費壓力的兩個來源〉(*1)中,提到了教育部與各大學校長齊聲宣稱漲學費,並以「學費已經很便宜」為由為其主張護航,而學生受學費壓力日益沉重,其中有兩個因素未為政府所發現,分別是起因於廣設大學研究所帶來的「越來越多人受高等教育」,進而「新加入的人受教育的成本提升」,成為幾乎是全民共有的負擔,以致於人數多、反應學費高者遞增。再者則是高等教育的「私有化」,近七成的大學依賴其學生學費辦學,甚至政府補助越來越低,而讓學校由學費調漲承擔成本(公立學校亦然)。 這兩個主要論述大抵上是同意的,但就細部論述上,我有一些不同於柏儀的觀察,僅供分享。 首先是,「台灣學生日益覺得學費壓力很大」,這個命題的分析應可深入探討;人數擴張是柏儀的主要理由之一,並提及社經地位低者成為新一代高學費教育剝削的對象,其中可見的基礎是社經地位高者原本就能受到便宜的、公立的、資源充足的高等教育,自然在過去反高學費的呼聲鮮見;但這背後的根本問題之一,也許在於高等教育的前置教育(即高中職教育與義務教育)無法讓社經地位低者可以有充足的爬升機會,讓決定受到好壞教育的資格可以更公平地落在學生實力上。關於這部分的論述,我想留到回應〈回應「漲學費才合乎公平正義」論〉時再處理。 「日益覺得學費壓力大」,應可理解為兩個意思:經濟弱勢者負擔越來越多的學費,以及直接面臨調漲。前者相應的即是原文中所論述高教擴張導致的教育成本提高,但這也許並不是學生體驗到學費壓力的主因(我們應該把這理解為「越來越多學生反高學費」的因素,而非「直接覺得、日益覺得壓力大」的因素),更貼切的關鍵在於基於前述因素導致的學歷價值在社會上的效應,進而所產生的「文憑起薪低落」;因為可以有大學唸,所以越來越多人選擇升大學(基於學歷高、工作好的考量),進而導致太多人學歷高,許多人的大學學習經歷變成浪費的投資、起薪沒有因此提升。這個問題並不是學校提升品質就能解決的(這是某一部分人奇怪的主張),而是擴張高教、讓更多人有機會入學附帶求學目的職業化的必然結果。學校品質的提升無助於解決職場分配問題,但它拉抬整體國民的素質是可能的。(至於「直接面臨調漲」的部分,不用解釋大家應該都懂。一方面,事實上這個段落的分析並不重要,僅是試著釐清細節。) 另一個學費沉重「體驗壓力」的主因來自於經濟環境變差,中產階級越來越萎靡,這造成的不僅是負擔學費的壓力變大,而還包含職場上為了降低成本讓人力職缺銳減,畢業學生找工作越來越難,也加強了繼續升學以提升競爭的欲望(當大家都這麼做,又是一種浪費的投資,除非更高階教育不因應需求而擴張,那倒是有些投資報酬率;然而,若不考慮職場問題,這的確是一個提升競爭、提升學經歷導致高素質的契機,這可能是它唯一看起來的好處)。 再者,柏儀提到因為私有化造成高學費、政府又不補助的前提下,教育資源不足、品質低下,導致學生覺得不划算;我想討論進一步的問題,而這也影響到我們如何去評鑑學校來決定資源分配,相信這是教育公共化與反高學費必須思考的對象。 所謂的「學生感到教育資源不足,進而感覺投資高學費不划算」是什麼意思?是說學校沒有足夠的設備或學術資源嗎?我相信事實上應該沒這麼難堪;問題在於,對學生而言什麼樣的資源是重要的?我想那才是值得經費投資的項目。我國大學花費許多精力在提升外部資源,所謂的外部資源,指的是通識教育、師資因應評鑑所學習的論文撰寫課程、開設一些無關緊要的演講活動、設立門檻高的獎學金、校園建設、軟硬體設備、圖書資源等;卻很少用在內部提升教師教學品質、減少學生負擔(學費、書籍費、住宿費)、教學管理研究(如何讓學生充分運用資源、建立學習情境、建設學生需求反應的系統等)的方向。(需要一提的是,這不是說外部資源完全不重要,我們仍然可以衡量哪些外部資源可以優先被考量。而,我也不知道究竟學校花了多少經費在不重要的外部資源上,財務報表的項目並沒有細列出來。) 我相信對學生來說最重要的是師資,這包含對老師的選擇空間(有些學校老師比較少,也許某門科目只有一位老師在教;而一方面,也可以請補教界的老師支援教學)、老師的教學態度(對學生的態度、管理上的思維、評分標準等)、老師的教學能力(與學生的學習互動、知識專業性、教育目的、教學技巧、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等)三個面向,學校的經費資源是否可以花在這上頭?從事教學研究、評比汰換、教師再教育的支援。有些學校有在做培訓、學生也有對老師做評鑑,但是效果大致並不理想,很大的原因應該在於搞錯方向(教學態度那塊幾乎是沒有處理的,而教學能力大致上只在知識專業性有所提升)與錯誤期待(我不認為學生可以基於那些問卷回應出理想的教學情況)。 再者,則是關於教學管理研究,像是如何提升學生的競爭意識(這通常是前段大學有的優勢)、如何讓學生充分地有動機地或樂意地利用各種學校資源、協助建立學生間學習情境(好比讓讀書會可以抵學分、提供專門教室給班級自習使用)、課輔的機制、學習緩衝機制(讓學校因應學生學習困難而找出配套,從瞭解問題、評估,到協助解決問題)、校園萬事通計畫(讓學生能輕易瞭解學校組織、管理與各種輔助、程序的機制,也包含互動、協調、反應的空間;具體的例子像是,我可以因為學校不放春假,拿外校都在放的理由要求改變,甚至公開辯論)等等。
上述兩者是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效果的核心資源,應為學校首要投資的項目。而這也應當是學校評鑑的核心,學校的資源應該開放更多空間給學生參與建設、為學生著想,而不是一股腦地因應自己想要的樣子(不管是學校或政府),設立與評鑑一些無關緊要的資源。 學費補助有個奇怪的問題;國立大學與私立大學各自的學費幾乎趨於一致,這個現象除了理解為各大學都把可以讓學生負擔學費的範圍全部由學生支出,我想不到其他可能的理由。這意味著,沒有一所學校願意拿額外的經費來補助所有學生學費(排除那些給特殊狀況學生的獎學金或補助金),顯見他們在其他方面的支出以外是沒有餘裕的,或者為了經營學校能拿多少錢就拿多少。也不難理解大學一股腦地想漲學費,學生因為社會壓力不得不唸,學校就不會因為學生不來唸而產生讓步;學生處於交易弱勢呢。 學生的重要資源應尚有討論空間,在這裡僅指出我個人所相信的順位與內容,當我們宣稱「高教資源不符期待」時,也許得深入理解,究竟我們學生要的是什麼、提升高等教育品質的關鍵是什麼、經費開銷到哪去了,應有助於追求更合理、有效的教育環境,與作為教育公共化與反高學費的延伸探討。 *1:http://www.coolloud.org.tw/node/23430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