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4/17 20:04:59瀏覽706|回應0|推薦0 | |
(
教育公共化,來自於台灣「教育公共化連線」組織的主張,目前著重於高等教育的改造;由於我閱讀的文獻實在不多,本文僅就我目前所聞、所理解的樣貌作些概略性地介紹,並且加入我一些個人觀點,期待關心教育的夥伴們,一起思考高等教育未來的改革發展。 謂之「公共化」,其反對的即是現階段高等教育機構「不夠公共」所產生的諸多問題(公共化論者直接將其稱為「私有化教育」,我認為有待商榷,但這先不提),好比學校可以為了經營收益而漲學費、為了配合企業需求而導致教育變質、學生學習環境越來越困窘,這一切都基於高等教育決策被各所學校董事把持,而欠缺更多的公共意見介入。 公共化論者主張,政府應該投注更多資源在高等教育上,讓私人支出銳減,成本由全民承擔,以讓公共意見有參與空間(或稱為正當性),甚至成為主導者。公共意見的成員包含社區、學校、教師、學生與家長(甚至整個社會,當然也包含政府),不僅主導學費的增減,也包含教學上的意見與教育資源運用。 現有的高等教育經費支出分配極為不均,前段大專院校享有的經費是其他學校的好幾倍,然而,不管是被歸類在哪一區塊的學校,其學生所支付的學費仍然為數龐大,成為經營學校的重要收入來源;在大多數學生身上,他們享受不到合理的教育品質以作為投資的回饋,並且這些學生若都不唸大專院校,其在職場上所受的待遇會是相近於現狀的,等同於他們花了時間金錢精力所受的高等教育,很可能是一種浪費。 即便,我們可以想像起碼一群人受過高等教育,應該會有不一樣的收穫,然而當教育品質實在沒好到哪裡去時,這種收穫也許可謂可有可無,並且不符成本;職場問題是一個永遠的困境,那跟個人能力無關,而是整體經濟環境的效應。公共化論者欠缺論述的是品質提升帶來的可期待的經濟復甦,當教育品質提升,不等同於職場待遇就會好一些,從品質提升帶來的社會回饋到產業與經濟環境的轉型,應還有一段距離。但起碼,品質提升就會是好事,這也跟當初廣設高中大學的學者們所建構的論述雷同。 公共化的另一個問題是,所謂公共意見的投入是否是可以期待的?若我們排斥市場導向的教育內容,首先就會面對到學生、家長的價值需求;當教育無法被細緻切割讓每個人各種需求都得以實現時,許多時候公共意見仍然會有大眾化傾向,進而犧牲少數人的權益;然而,最棘手的還不只是如此,公共化論者所關心的理想的教育,怎麼說似乎也無法容忍為了投資職業而學習的教育模式,公共化有助於解決問題嗎?即便,我聽言公共化論者支持將學習訴諸於長久職業投資的說法,而不擔憂大家還是會選擇「追求效率、馬上得到工作」的學習標的,不過人民是否可以理解、公共化論者是否有足夠的證明來遊說這些公共意見的參與人,是個疑問。「一綱多本只讀一本就夠」的說法,就是一個血淋淋沒有人願意嘗試的例子。 就算,公共化論者所期待的理想教育(不再市場取向的教育內容)因為眾人理智而達成,那顯然新的問題會是與職場脫鉤,教育無法提供培育職業場所最需求的人才,勢必仍然得有新的機制來達成,好比職業訓練或者補習班,又是一股白花花的鈔票投資熱潮。這時候也許再來個補習班公共化、職業訓練公共化,甚至企業公共化,才能讓人民的錢灑得少一點。 台灣的公共參與狀況一向不太理想,在教育公共化中所提的公共意見介入,很可能就是現有政治環境與各種社群公共議題的一種複製而已,大多數民眾沒有思考政策與關懷社會的習慣,更別說其中帶有意識形態或經濟壓力、階級壓力下產生的問題。當然,如果公共化論者的邏輯是:「只要這是眾人的決定,那就足夠了,起碼大家的意見投入比起過去由特定人一把抓來得好。」那倒是會輕鬆許多。 就目前看來,公共化的好處我認為只有降低學費減少個人負擔、高等教育的受教者得到更妥善的資源,以及公共意見投入帶來的營造人民需求教育三者而已,不過這應該可以算是重大的效果,而如何達成更多理想目標,我想應該還有待建構與釐清(說是釐清,是因為我也沒有很透徹地搞懂與得知所有教育公共化的主張)。 公共化教育下的經費、監督與管理:兼回應〈教育公共化的基本概念與批判〉一文 (
(
(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